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破解五大难题
发布日期:2024-11-18 09:02

       一、破解职业教育理论命题,转向生命主义话语体系
       破解职业教育理论命题,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向势在必行。“新质生产力”这一表征数智时代生产力变革的中国话语,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中国职业教育新理论体系,用以赋能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从效率主义体系转向生命主义体系,正是在建构一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理论新范式。生命主义话语体系并非“新造”,而是“复生”,原因是职业教育原本就有“生命性”,它“能够而且有潜力发挥个人和社会的解放作用”。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思想,只是在传统工业生产力场景中被效率主义话语体系做了“价值涂层”。就此而言,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命主义转向既是“复生”,也是“拯救”,还是“找回自己”。它的意义用主体诠释学的说法就是持续地追寻和拷问“我是谁,我是什么身份,我正在做什么,我是否与真理在一起”。这种生命主义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包括“生命、生长、生态”等三大关键词:一是抛弃“物本”逻辑,回归人的“生命”本质;二是抛弃“训练”弊端,突出教育“生长”特征;三是突破“空间”屏障,营造教育“生态”系统,所有劳动者“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二、破解职业教育人才目标,培养能动型技能劳动者
       新的产业生态使劳动者的生产方式和职业岗位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职业教育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生态,必须摈弃旧式工业化土壤中的旧式职业教育思维,改变传统职业教育人才目标,培养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具有竞争力的能动型技能劳动者。
       在新质生产力场景中,劳动技能是一门“深奥的手艺”或“一套认知体系”,需要劳动者具有主动建构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复杂性技术技能知识实践,更要把“人的解放”作为底层逻辑,强调融通性、人文性和意义性,使学生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并且获得职业使命感和幸福感体验。 
       职业教育培养“能动型技能劳动者”,首先,要摒弃效率主义职业教育的“独立体系”思维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融通,因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职业能力不是狭窄的岗位工作技能,而是面对广阔的生活世界和不确定的工作世界的创新创造能力;其次,要摒弃效率主义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思维模式,加强技能劳动者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强渗透性要求使用者“不侵犯个人隐私、确保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等”;最后,要摒弃效率主义职业教育的“去意义”思维,要从福特主义训练工人“减少无谓思考”以便于“只用一个动作就完成一件事情”的标准化逻辑中走出来,使“意义”成为打开职业教育价值之门的金钥匙,“把创造力、反思性、企业家精神、灵活性、适应性等软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总之,职业教育培养“能动型技能劳动者”应当是善于主动建构的“意义劳动者”,未来能够实现恩格斯所描绘的“自主劳动、兴趣劳动、尊严劳动”的美好图景。 
       三、破解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搭建生态化治理制度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极为密切的行业,职业教育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生态环境,要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中扮演新型能动角色,其治理体系也必须走生态化之路。
       搭建职业教育生态化治理制度是涉及很多机构和市场主体的一场深刻变革,应当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作为出发点,弄清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关系,形成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多维度相互制约的生态化系统。在本质意义上,搭建职业教育生态化治理制度需要把职业教育看作关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生命现象,滋养于“生命”的技能发展必然是生态的、生长的、创新的、协调的,而不是“技能发展与生命整体相隔离以保证生产效率”。就宏观层面观察,职业教育生态化治理制度应当是开放的制度体系,使职业教育“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在舆论上要营造公平正义和劳工神圣的文化环境,在政策上要使技能工人的提薪、晋级、权益等具备“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在实践上要大力扶持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终身教育需要。就中观层面观察,职业教育生态化治理制度应当是协调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关涉职业教育的共生单元之间必须遵循其特定的生态机制,例如激励机制、合作机制、制约机制、协调机制,包括两个重点:一个是重构校企合作关系,强调把校企构建成为共同成长的生命共同体;另一个是建立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共生关系,强调去除“学校中心”思维,激活全社会教育资源。就微观层面观察,职业教育生态化治理制度应当是共享的制度体系,包括在育人导向上重构师生关系,在课程资源上建设“开源共享、互动迭代”的大数据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使教与学在更广泛的社会行为中因境而生、协同赋能。 
       四、破解职业教育课程命题,重构生长型课程开发模式
       实现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从效率主义向生命主义转向,必须重构生长型课程开发模式,至少包括“五大原则”,即教育性原则、融通性原则、流动性原则、个性化原则、智能化原则。 
       第一,“教育性原则”强调课程开发的意义性、思想性、原理性、价值性。一方面,意义性和思想性是人类生命区别于动物生命的根本特征,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和缺乏生命意义,就会被数智技术取代;另一方面,“智能时代硬知识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下降,软知识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重要性下降,原理性知识重要性上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当明确复合资质证书和软技能要求,重视原理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设计。第二,“融通性原则”强调课程开发的协同性、综合性、共享性,因为课程“生长”最忌“语言孤岛效应”,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课程开发应当拓展课程资源和应用场景,与企业、社会和其他教育机构协同互助,建立职业教育课程语境得以生长的“网状关联域”。第三,“流动性原则”强调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创新性、创造性。一方面,数智技术快速迭代的特点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体现灵活性、创新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流动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使就业生态不断变化,也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然体现灵活性、创新性和创造性。第四,“个性化原则”强调工作场景体验和天赋才能启迪,以学生的个性禀赋和职业志趣为中心,以学生的独创体验及其责任感和成就感为目标。第五,“智能化原则”强调虚拟性、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作为“新介质”的数智技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中的应用,比如真实场景的虚拟实践和复杂场景的多维呈现,更加突出场景教学的沉浸感、交互性以及对想象力的培养。 
       五、破解职业教育教师命题,建设心手脑和谐型教师队伍
       破解职业教育教师命题,应当跳出地理空间思维桎梏,用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新场景思维理解职业教育教师特征。理解数智时代新场景中的职业教育教师特征,应当用关系思维,而不是地理思维。关系思维重视三种关系,即师生关系、校企关系和人机关系,这三种关系包含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心理维度。空间维度即“双师型”在校企合作意义上的理解,但这种理解是静止的,需要加上时间维度,使校企合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至于停留于纸面上。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仍然缺少情感元素,还需要增加心理维度。 
       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心理维度立体观察,职业教育教师的身份特征是心手脑和谐。建设“心手脑和谐型”教师队伍,首要的和中心的工作是处理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的中心”,而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对师生关系比较忽视,教学活动中“漠视”“歧视”“规训”较多,很难有师生共在的探究体验和美好分享,也很难有价值引领、个性指导、心灵呵护以及对天赋才能的发现和对职业志趣的启迪。如果职业教育再不重视师生关系,随着数智技术所引起的人机关系及其人机信任的强势“插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将会出现严重的教师信任危机。建设“心手脑和谐型”教师队伍,还要以身体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错在场的新场景看待校企关系,由此牵涉出职业学校与政府、市场、社区、平台的多重关系,这些关系彼此流动、互赖共生,职业教育教师不会纠结于“进企业实践”的单向评估指标,而可能在身体-媒介-环境(物理+社会)的多维度具身互动中实现时空共在与意义建构。建设心手脑和谐型教师队伍,需要引导教师学会理解和善于处理人机关系,重视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养成,以爱促成“心手脑和谐”。(节选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