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外语翻译职院“车间式实境课堂”教学法
发布日期:2011-06-10 10:25

在学院刚刚举行的主题为“用责任创建家庭、社会、国家放心工程”的近800人的家长联谊会上,来自英汉同声传译系的大三学生赵恒动情地说:

  2009年6月,我担任上海亚太地区戏剧博览会翻译志愿者。到上海的两天后,组委会需要一名现场翻译。当时,在场的上海某学院的研究生都退却了。而我自信地站在那儿,“那就让我来吧!”

  “你行么?”

  “让我试试吧!”

  此时,退到我身后的研究生们小声嘀咕,“瞧这个小女生,行吗!?太不知深浅了!”

  伴着他们质疑的目光,我走上了台: Mr.Chairman,distinguished guests,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we,……说罢,所有的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给我流利口语的!会后,那些研究生问道:你是英语专业研究生么?我说:不是,你是外国语大学的?我说:不是,你参加工作啦?我说:没有。我骄傲地告诉他们,“我是一名专科生,我的学校是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是学院独特的语言自然学习法和车间式实境课堂成就了今天的我!”

  作为一所培养“准职业人”的学校,毕业生将来大多从事旅游、外贸、金融、报关等工作,“职业性”很强,与一般院校培养的外语“通才”有很大区别。作为培养人才主阵地的课堂,如果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培养出“准职业人”。因此,院长孙建中指出,要把课堂改造为“车间式实境课堂”,为学生提供工作“实境”,培养“准职业人”!

  在学院,学生就是“工作者”。无论课堂内外,学生们不是僵化死板的“读书”,而是进行多元化的工作实践。院长孙建中强调,培养“准职业人”的核心就是“真做、做真”。而这,也正是国家领导人在考察职业教育中谈到的,职业教育就是把教学、求知和做事结合在一起,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为此,学院教师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即“车间式实境课堂”。

  “车间式实境课堂”有“三个课堂”

  院长孙建中指出,“‘车间式实境课堂’就是让学生如同置身‘生产现场’、‘工作现场’一般,不是以建筑的变化而是以空间的变化作教室”。“车间式实境课堂”有“三个课堂”:

  第一课堂,知识体系传授。所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对接;用于进行“必须的”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传授。地点在文化课教室。

  第二课堂,原理展示与模拟。用于展示原理、模型以及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流程,学生模拟演练。院长孙建中说:“原理展示与模拟课堂,就是向学生演示出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联系和因果关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由和结果的关系。”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可以用模型,也可以用幻灯片、课件、照片以及录像等来展示。这一过程中,教师安排几组学生进行角色演练,对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指导。最终,打造出一个完美的“样板”。地点为教室、实训室等。

  第三课堂,工学结合实际操作。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进行操作训练,实现“工学结合”。地点不一,可利用诸多教学资源,拓展课堂空间,如,实训室、校园、校外实训基地等。

  学生实战完毕后,教师结合观察所得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对出现的问题作为第一、第二课堂下次授课的一个重点。“三个课堂”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实现在“做中教、做中学”的目的。

  用“车间式实境课堂”锻造“准职业人”

  院长孙建中提出,“教师从教学过程中,从工学结合实际操作课堂中发现问题、发现不足与缺陷后,立即对教材、授课内容进行前沿工作经验的补充,使课堂教学永远在动态发展中引用上行业最前沿的知识、技能、方法及科研成果,使学生的所学与行业岗位的需要实现最大限度的无缝对接。”

  所以,教师“在做中教”,就要求教师将职业技能、职业知识通过“做”,示范出来,再传授给学生。教师要走下讲台,进入“车间”,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则要“在做中学”。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去亲身经历、实践各种“生产流程、工作流程”,去提出、发现、解决问题,形成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就好比“师傅”,学生则好比“徒弟”!

  在学院,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车间式实境课堂”:情景实训室、校园,甚至校外某个场景,只要有用,就拿过来用。同时,学院培养的是“外语+专业”的“准职业人”,设置了14个语种的41个社会急需的专业,并“依托几个相近专业、创办一个实体”,真正实现了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走进公司,面向市场,“工学结合”。

  接下来,让我们去看一看学生们是如何走进“车间”,走向“公司”!

  “车间式实境课堂”真的很“工作”

  知识体系传授课堂,让学生学“技法”

  李老师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时讲到,翻译技巧分“直译”即一丝不苟地模仿原文句法翻译;“意译”即“信译”,这种技法允许翻译时在句法上有一定自由,按文章的义旨和风格去翻译;“化境”即“神译”,是更高层次的翻译技法,此种技法是对言语者心理本质的翻译,是充满创造精神的翻译,“无痕但存味”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态依然故我”,用“化境译法”把翻译推向艺术的极致。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教师将“化境译法”有针对性地用实例进行翻译和演练,提升学生们对汉语的字、词、句、段转换成英语的水平,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文体进行翻译的能力。

  1.词语的翻译:要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同时兼顾上下文的联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举例来说明词语适用的环境。

  2.句落的翻译:根据英汉语言规律以及表达习惯,向学生讲解句法结构的运用,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准确理解英汉语言所表达的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注意句法的修辞。

  3.篇章的翻译:了解英汉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在“知识体系传授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翻译练习,使学生们掌握不同文章的翻译技巧。

原理展示与模拟课堂,让学生弄懂“原理”、模拟实战

  说白了,原理展示与模拟课堂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模拟实践,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然后再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怎么做、怎么用更好,更完美。这样一来,就把一向“沉默”的“原理”唤醒了,让学生看到“活”的原理,并乐于“与之交往”,甚至成为“挚友”,同时在“你来我往”中,达到“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遭”的效果。

  看看李晓亮老师的一节“翻译技巧原理展示与模拟课堂”。

  李老师把学生们带入英美语言文化情景实训室,让学生们置身“国外”,运用“化境译法”开展现场口译练习。在无线同声传译室内,通过播放国际会议现场影像资料,让学生观摩会场翻译工作人员的会务用语及翻译技巧,学生们犹如亲临国际会议的现场,获得直观感受。之后,李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各国与会代表”和“译员”,就一场国际会议,进行同声传译。老师则坐在一边,充当指导者,让学生注意运用第一课堂上学到的“化境”译法,告诉学生怎么说以及为什么这么说更准确、更清楚、更精彩,语法隐含在“一场国际会议”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再看涉外酒店管理专业左娜老师的一节“斟酒技巧原理展示与模拟课堂”。

  左老师把在前一个课堂中关于斟酒的相关的知识案例、学生在操作中容易犯错的地方和特别注意事项详细讲给学生之后,通过亲自演示、借助幻灯片再现操作过程的形式,把为“什么这么做”告诉学生,“为什么的道理”讲解过程也就是对前一个课堂中理论知识的再巩固、再理解和再升华,是抽象理论的形象化、具体化和实用化。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了所以然。比如左老师总结了关于斟酒的“三右”原则,即右手握瓶、右脚向前、站在客人的右方等,具体演示时,左老师重点给学生解释:为什么要三右,而不是其他。

  知识展示与原理模拟课堂是实践操作与理论讲解的完美结合,理论不再虚无飘渺和空洞,理论真正成了实践活动的指导,使实践过程不再生硬和强词夺理,有了理论的指导,实践操作也就有了再次创新的可能。

  原理展示与模拟课堂之后,学生独自实践操作不再胆战心惊,每一个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使工学结合实践操作课堂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工学结合实际操作课堂,让学生“真做”

  学生在知识体系传授课堂、原理展示与模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要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际操作、工学结合,才能真正被学生掌握,学生才是真正的“职业人”!学院为学生创建就业、创业平台。如,河北圣兰大学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翻译中心、圣兰青年大学生旅行社、电影配音公司、国际会议礼仪服务中心等。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到这些平台实体里去获得职业体验,去真做、做真。

  依托河北圣兰大学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翻译中心,学院14个系都成立了语种翻译分公司,每个学生都可以到本系翻译公司里,承接对外翻译任务,实现“做真”。学生在承接工作任务过程中,再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到知识体系传授课堂及原理展示与模拟课堂上,使知识、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这是笔者看到的一份西班牙语系翻译公司向学院提出的申领工资申请,上面写着:辛集市宝得福皮业有限公司聘请我系翻译工作室吴浪、刘佳同学做随行翻译,时间为2009年4月26日至5月10日,收入为7000元。学院翻译公司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实体中得到锻炼。

  “师傅”传授“绝活”

  童老师在旅游业工作多年,给学生上《模拟导游》课时,她把自己的“绝活”都给了“徒弟们”!

  在知识体系传授课堂,童老师系统传授了“导游讲解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课程内容,用案例直观讲述自己接旅游团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处理应急事件的有效途径。比如,游客如果生病了,导游员要带其到附近就医,千万不能私自让客人服药;游客如果想在海边玩,尽量不要让其下海游泳;游客在团中,如有外出要求,导游员要做好旅行社、领队、客人的三方协调……

  童老师的原理展示与模拟课堂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将景点实景以图片、Flash、录像以及3D等多种形式再现景点环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童老师说,“我给学生们播放关于九寨沟导游的音像资料,教给学生作为一名优秀导游员是如何引导游客的审美和游览的。”第二步,童老师请学生们自任导游,组成“旅游团”,将校园景点分成若干块,由学生们分块讲解,把学院的特点、亮点介绍给“游客”。经过这样的模拟,学生增强了对理论和技能知识的理解、记忆。

  在工学结合实际操作课堂,学生们走出“车间”,走进“公司”。学院成立的河北圣兰青年大学生旅行社则成为学生“工学结合”的演兵场。6月,旅行社推出石家庄周边一日游、豪华北京游、风情海滨游等旅游线路。学生们将开展地接导游、全程陪同导游、景点讲解、计调等技能实践。

让社会也成为“车间式实境大课堂”

  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进行真正的演练,学院为学生们大力开拓校内外“工作”资源。可以说,整个校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学院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大课堂”。

  校内“真工作”

  学生一进入学院就要进入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实践。学院各个部门每学期为学生开发数千个岗位,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学期必须进行两周的脱产实践。该计划是根据学院提出的“让85%以上的学生接受组织能力的锻炼”的指导思想而进行的职业能力提速计划,意在让男生成为职场之“龙”,让女生成为职场之“凤”。

  到重大外事活动中去

  学院建立以来,许多学生担任过西柏坡讲解员,他们带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友人踏遍河北的红色景点。学院成为西柏坡讲解员外语训练基地和外语讲解员选拔基地。河北省第二届国际教育博览会上,学院学生承担了三分之一的翻译服务任务,赢得组织者和世界30多个国家代表的一致称赞。2008年奥运会期间,学院向机场、通讯等有关部门和奥运会主会场及分会场派出翻译志愿者400余人。2009年,学院向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派出200名各语种翻译。同时,学院被授予“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多语种翻译选拔基地和志愿者基地”。

  到用人单位去

  除了按照教育部要求,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外,学院还要求学生在每个暑假必须走访十个企业,实习锻炼至少一个月。学院与海内外数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践、实习使学院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由单一到多元,学院送服务上门,免费承接文本翻译、随行翻译、会议翻译等工作,主动展示学子风采。同时,学院帮学生“借壳”创业,即:由学院出面,帮助学生承包相关行业的某个部门。如帮助小语种专业学生承包翻译公司的小语种翻译室或承包一些大型党政机关的会议翻译等。

  某公司老总在一次工商联会议上偶遇院长孙建中,交谈之余,这位老总说出他的困惑,“公司招聘过很多本科毕业生,不少学生不懂怎么制单、审证,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单证是什么。我们还得拉他们出去再学习、再培训。要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来了能直接用就好了。”孙院长说,“我院打造‘车间式实境课堂’,培养‘准职业人’,就是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把‘准职业人’和‘职业人’的缝隙缩小,尽量做到无痕!学院学生填制单据、审核信用证、进行报关、报检都没问题!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拿到了国际单证员、报关、报检的资格证书了。”没多久,这位老总到学院招聘了十多名学生。

  多年来,学院的“车间式实境课堂”,大大改革了高职课堂的结构、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了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角色意识。“车间式实境课堂”已经成为学院培养“准职业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学院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形式的一次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