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需要调动相关人员、资金、设备等因素,需要建立使这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驱动方面,要建立政府投入带动机制、校企利益驱动机制、合作项目遴选机制;在运行管理方面,要建立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协同机制、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在沟通交流方面,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人才融通机制、情感交流机制。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机制是指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影响生产性实训的人员、资金、设备等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形成长效机制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良性运行的制度保证。围绕实训基地的教学和生产性活动,确保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索。
一、投入驱动机制
1.政府投入带动机制
人才培养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要务。虽然校内实训基地有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多样化功能,但育人是其首要功能。在当前高职院校实训设备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试图全部依靠社会力量投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要建设高水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中央财政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的持续投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即中央财政投入建设资金,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资金。尤其是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在一次性投入建设资金的基础上,政府每年都要投入一定比例的运行维护经费,确保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转。
2.校企利益驱动机制
在政府投入带动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通过人、财、物的市场化运行与管理,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高职院 校要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主动为合作企业服务,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构建校企合作的基础。例如为企业提供场地、部分生产型设备、培训员工等,学院先进设备优先对合作企业开放,科研机构为合作企业提供研发支持,科研成果优先转让给合作企业。只有为企业服务好了,才能赢得企业持久的合作与支持。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作为一种回馈,也会主动为学生提供校内外顶岗实习岗位,分担实训任务和实训基地运行成本,从而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3.合作项目遴选机制
高职院校在引企入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时,要建立合作项目遴选机制。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对合作项目包括引进企业、实训项目、实训设备进行严格的筛选。如,学校在确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时,要坚持以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大赛以及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要求,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实训的生产项目、生产工艺和生产产品。在实训设备的购买与选型时,要建立严格的设备采购论证机制,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充分讨论。首先要考虑购买的设备能用于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其次根据先进性的要求,要采用当前的主流设备,并尽可能做到实训设备和技术的可升级性。
高职院校引企入校,要坚持以下标准:第一,必须是区域内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先进性的要求;第二,有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实训指导师,并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第三,校外有较大的实训车间,能接纳一部分毕业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四,校企有同共开展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
二、运行管理机制
1.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学实训是一条线,生产服务又是一条线,属于双线运行,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
首先,要建立组织机构。以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系或专业群为单位,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可以根据不同的政校企组合模式而各不相同,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基地的正常有序运行。委员会在业务上接受学院职能部门的指导。
其次,明确相关职责和权益。在基地管理委员会这一主体框架内,学校和企业以及其它利益相关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期间的责、权、利。同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要确保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保障企业的利益,并推动学校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培训,承担企业的技术研发任务;另一方面要明确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功能,如引进校园的企业要完成多少课时实训指导任务,限制企业40%的生产能力用于实践教学等,以确保生产性实训的效果。
第三,实施双重目标和标准化管理。双重目标即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1。校企双方要根据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的实际和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完善企业工作流程和学校实训教学模式,共同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运行流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共同制订相关专业的项目实训、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计划。同时,引入国家和行业统一标准,共同制订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质量检验标准,并根据企业标准,制订学院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实训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
第四,健全生产性实训管理运行制度。基于生产性实训中“工”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要体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实行柔性管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如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大型展会以及企业用人急需等,可以灵活地安排一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承担工作任务。同时制定《加强生产性实训质量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同时,要做好生产性实训的安全教育工作,为参加生产性实训的学生购买实习责任险。
2 .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协同机制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企业生产绩效的考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建立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协同机制,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对于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建立生产性实训指导师管理与考核制度。对实训指导师(企业员工)的考核,要以到岗率、学生评教、企业评教作为主要依据,学校主要考核其指导学生的质量,企业则考核其对生产工艺的改进、设备的维护及耗材的节约等。
其次,要建立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制度和考核制度。对学生(企业准员工)的考核,要以学生到岗率、教师评学、企业评学作为主要依据。学校主要考核其生产性实训任务的完成率,企业则主要考核其生产产品的合格率,企业要对产品合格率高的学生予以奖励。
第三,要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与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的反馈意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要求和学校标准,不断改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管理水平。
第四,要建立激励机制与退出机制。出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绩效考核及奖励办法》,不仅对校企合作好的教学系和人员进行表彰,同时对产学结合紧密的行业企业和优秀的实训指导师也进行表彰。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绩效考核,对人才培养效果持续不佳、运行不顺畅的引进企业和合作项目要坚决予以清理出场。
3.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均衡机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也关系到校企双方的核心利益。作为企业部门,存在着原材料、设备维修费用、学生薪酬等运营成本;作为实践教学场所,也存在着实训耗材、指导教师课时等办学费用。
首先,要制订生产性实训经费管理办法,根据校企业合作协议,对生产性实训使用的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严格执行生产性实训经费预算,认真做好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本核算工作。
其次,要明晰相关的利益分配关系2。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各种利益分配问题。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采用“成本互抵”、“待遇双免”的办法模糊利益分配关系。笔者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生产性实训基地要真正实现良性运转,必须明晰各种利益关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核算系统,主要用于学生实训项目的耗材、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训指导课时费、参与教学课程建设的工资等都要计入学院的办学成本,企业对参与顶岗生产的学生要支付一定的报酬,对学校提供的场地、设备要支付一定租金,以及设备的维护和场地的水电等运营费用都要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实训基地产品生产的利润,或是对外产品加工、技术服务、技能培训鉴定产生的经济收益才有分配的依据。最终,校企双方要通过协商的方式明确利益分配。
第三,要建立生产性实训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制度。对生产性设备的采购要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集中采购,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统一管理,对固定资产购置实行全过程管理。
三、沟通交流机制
1.信息沟通机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如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层面的协商会议,建立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与厂长(经理)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专业组长和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的日常对接机制,及时沟通情况,互通有无。
2.人才融通机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实现工作团队的“无界化”,必须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不仅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则要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工作业绩由企业考核。同时,对行业技术大师和高级人才,学校和企业要启动“共引共享”机制,即以“学校提供事业编制+企业提供高薪”的方式,共引共享行业内项尖的技术大师和高级管理人才。
3.情感交流机制
学院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建立校企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渠道,要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要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标准,学生按企业标准员工要求进行考核;同时把高职校园文化融入到企业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不仅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也会提升企业的品牌及社会影响。
(童卫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办主任、助理研究员,浙江温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