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与学科式的统一
发布日期:2011-08-09 09:53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7)

 

[内容提要] 高职教育要办得有生机,出路在于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贴近市场需求,推行订单式与学科式的统一。本文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与学科式入手,探讨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提出“三师型”师资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学科式的统一的关键。

[关键词]订单式 学科式 相互关系 “三师型”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的主要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4SJD710007)。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执政为民”的效果,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职教育要办得有生机,出路在于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贴近市场需求,推行订单式与学科式的统一,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技能人才,让人民满意。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与学科式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一)订单式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这种“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而是涵盖整个教育流程的一整套订单培养安排,是一组广义的“订单”的集合。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订单培养”针对性。学校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避免了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企业更加关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的场地,增强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实用性”;第二,专业设置市场性。教学内容摆脱了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按照地方性、市场导向性的需求,紧缺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第三,课程开发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首先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选派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培养出的学生更具社会适用性和岗位适用性。第四,教学过程协作性。“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不仅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双方的合作层次,实现了“产销连接”,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

(二)学科式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学科式培养,通常是指系统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有能力推动学科进步与发展或经过一定实际工作锻炼后,能够胜任该学科所覆盖的同性质职业或岗位工作的人才。学科式培养宜实施通才教育,培养特定学科领域内的通用型人才。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培养模式系统性。学科式要有一套系统的目标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多要素组成的系统。从横向看,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制度等,相互影响,交叉渗透,共同影响着模式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从纵向看,人才培养模式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包含着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等二级层次,也包括课程模式、办学模式等三级层次。离开模式的系统性,就无法把握模式的全貌。第二,专业建设前瞻性。学科建设瞄准学科领域发展的最前沿,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远期目标,体现学科建设的先进性与超前性。第三,课程开发创新性。学科建设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必须用创新的思想,对学科发展规划与建设进行创新性的改造与完善,才能具有不竭的生命力。第四,教育过程发展性。教育总是为明天培养人才的,教育动态发展是绝对的。学科式的研究是充满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是稳定与变革的统一。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与学科式的相互关系

(一)订单式与学科式相互对立

1.办学的指导思想区别

订单式培养是从职业需求出发的教育体系,即高职教育以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每一类职业中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发展,按照职业的类别划分不同的专业,依据每一类职业技术和应用科学的不同种类和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定向于某一类职业的专业人才;而学科式培养是从学科出发的教育体系,以科学中的各门学科为研究对象,研究各门学科的理论和应用,推动各门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研究范围不局限于科学的某个层次,即研究基础科学,也不排除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根据学科种类划分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非定向于某类职业,而是熟练掌握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

2.培养目标的区别

订单式培养的是技术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上,不以学科定专业,而以社会需求定专业;而学科式培养的是研究型、探索型、设计型的人才,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单一性。几十年来,所培养的人才多为学者型和理论型,习惯于学科为本位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体现为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一样,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一样,其计划基本上按本科计划压缩而成。在教育实践中则体现为对于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造成人才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人才的个性特色上“千人一面”。

3.教学过程特征的区别

全部的教育活动及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在本质上看,订单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学科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科专业理论体系为出发点。这里说的是“本质上”,并不是说学科式专业教育不考虑职业能力,或订单教育不考虑理论体系。订单式教育要求学习知识必需够用,注重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学科式教育则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订单式教育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把技能实训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与实践的比例达到1∶1左右;学科式教育虽然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其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特点上订单式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而学科式培养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核心。

4.办学体制上的区别

订单式教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强调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社会力量办学等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学科式教育显著特点是办学体制单一,投资渠道单一。在师资队伍组合上,订单式培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要求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必须占有较大的比例,强调引进有专长的高工、技师充当实训课程的指导老师;学科式师资队伍要求保持学术思想“新”,学术水平“高”,保持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在学生的评价上,订单式教育更重视社会评价要求,力求使学生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顶岗人。由于学科式教育与订单式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对象亦有区别,学科式培养要求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订单式培养的生源极其复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二)订单式与学科式的相互统一性

订单式培养与学科式培养的辩证关系,力戒偏执一方,否定另一方。应当看到二者的差异和对立是相对的,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单独发挥作用,二者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订单式与学科式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一方面,没有学科式培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订单式培养的提出。学科专业教育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订单式培养不可能完全脱离学科式教育,重新支起自己的炉灶。无论是学科式教育的体系、内容、方法、手段都给订单式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素材。订单式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但不是唯一的模式。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客观上要求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学科式培养也应不断探索和总结吸取其它培养模式的长处,使之日臻完善。另一方面,订单式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学科式建设为依托。因为从表面上看,订单培养就等于100%就业率。但订单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能认为只要完成订单就可以了,因为人才培养毕竟不是产品制造,学科特色是龙头,办出学校特色起着主导作用。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更高的追求,努力做到既满足订单要求,又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使毕业生发展后劲足,职业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好,使学校发展呈良性循环。

2.订单式与学科式两者相互渗透与融合

从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整体上来看,订单式与学科式显示出内在的互补性,相辅相成。因为,社会要求教育培养一大批有专业特长并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合格人才来承担行业性工作。因此,考虑培养目标的时候,没有必要在“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中思维,而应将两种培养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在培养实践中,两种培养模式已表现出统一与融合的趋势,市场需要学历+技术的学生。加强校企沟通,就是将学校专业理论与企业技术相融合,在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得到螺旋式认识和提高,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技术的特点被强化张扬。这样,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理论学习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培养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3.订单式与学科式培养总体目标一致性

一方面,订单式与学科式的培养都要体现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包括传授科技知识和完整的人文修养。全面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要求,个性发展是多方面、各有所异。真正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个性发展之中,它不是也不会压抑个性的发展,而是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同时,个性的发展又应服从于对群体的全面要求与发展导向。另一方面,订单式与学科式培养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模式,自主择业制度相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提供了政策保障。高校无论在学生培养,还是在就业指导方面都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搞就业。只有“出口”通畅,“人口”才能永久兴旺。积极探索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精品”学生——有文化、有修养、有学历、有技术、有底蕴、有创新的人才。

 

三、“三师型”师资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和学科式统一的关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与学科式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订单式培养模式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学科式培养模式是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把握两者的统一,顺利就业?“三师型”师资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和学科式统一的关键。

“三师型”教师,目前给出的界定主要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教师,具有类似教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指导(如讲师+工程师等+就业指导师)的专门人才。“三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为毕业生就业架起桥梁,开出了“直通车”。

(一) “三师型”师资是实现订单式和学科式人才培养,强化办学特色的保障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职业方向,学生通过教育获得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必须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实现培养目标,师资是关键。应该说,与普通本科高校教师相比,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全面,既要强调理论教学,更要强调实用技能,强调职业性;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同时进行全面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要从重点讲授为什么、怎么办等纯理论问题,转变为重点讲授怎么做、会不会做等实践问题;按照就业要求,有针对性搞好教学,为促进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真正学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学会生存能力。

(二)“三师型”师资是实现订单式和学科式人才培养,加强高职专业建设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为原则,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学生提供能为其就业、生存带来活力的专业和课程;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积极推进具有高职特色的以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基本框架的课程模式、课程体系和教材。敢于打造专业品牌、精品课程,建设高职特色的名专业、名课程,赢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核心是专业建设,其中“三师型”教师的客观作用不容忽视。

(三)“三师型”师资是实现订单式和学科式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

“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的,对那些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的,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总称。它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与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反省(总结)能力等。“关键能力”所强调的并不是某种具体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而是对不同职业的适应和创造能力。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由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比任何时候更重视“能力”的问题。建设一支“三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关键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强化关键能力;在实验中渗透关键能力;在就业指导中锻炼关键能力。

(四)“三师型”师资是实现订单式和学科式人才培养,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的核心

高等职业院校要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使广大毕业生平稳就业,着重在转变就业指导模式上下工夫。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学业后期前移至学业早期,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步设计。一是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教师就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专业;二是在学生入学后,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并在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模式;三是专业建设紧跟市场需求,与行业、企业相结合,采用逆向思维,先找出口即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四是把好“出口关”,做好毕业生各种证书考试、考核与审核工作。逐步将就业指导从传统的阶段性工作变为自觉的常规性工作,实现招生、教学、科研、实习、就业一条龙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与岗位零距离,招生与就业零距离。

总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手把握市场规律,一手把握教育规律,以就业为导向,推行订单式和学科式人才模式相统一,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技能人才,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