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年)》,教育部于9月13——14日在杭州举办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本刊特刊发周建松、李斯杰、任君庆等作者的文章,供读者参阅。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类型。近年来一直在发展、改革探索之中。结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及若干重要文件的学习研究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实践探索.结合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对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与建设;问题思考;类型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3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间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规模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办学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支持,社会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更是寄予厚望.希望高职教育能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率先创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乃至成为创建世界一流的重要突破口。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较高水平、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同愿景。这其中.值得探索研究和总结凝练的问题很多,笔者结合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从职教性与高教性的关系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立足职教性与发展高教性的有机统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属于高中后教育.是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高教性”和“职教性”二者的有机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性。从类型视角出发.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必然要强调其高教性.按高等教育规律办学;从职业教育视角出发。高职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根同源。根植于职业教育,是由中职教育生成、发展而来.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因此,必须彰显其职教性。
目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认识虽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在办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体现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与“职教性”的有机统一还有失偏颇。如有的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知应会为度”.片面强调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职业性。把高职院校办成技能培训机构.这种观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忽视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导致高职教育“低层次”发展。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眼前的一些生源和就业问题.但最终导致降低高职教育的教育层次和教育质量.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生存水平与质量.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则是.片面彰显所谓的“高教性”.沿袭本科教育模式。照搬学科型人才培养方案,其结果是把高职教育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对于上述两种极端现象.在高职教育办学实践中都应从根本上加以杜绝。从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大部分是中职学校升格而言.应突出强调其办学层次的提升.彰显其“高教性”:从相当一部分办学机构源于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而言。应突出其“职教性”,强调以职业教育为基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综合现阶段基本状况。立足于长远发展,高职教育应立足“职教性”,发展“高教性”。即以职业教育为立足基础。以高等教育为发展前景,重点在职教特性,打好职教基础,并融入高教特性.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从现阶段看.高职之“职”不可缺位.高职之“高”不可越位,高职教育不可错位。从发展趋势看,应强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属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本身是一个开放、发展、提升的一个完整有机的教育体系。
二、从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体制机制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应是社会(公益)性和经济(市场)性的有机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义务制教育.也不同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从事基础研究的普通高等教育.它既是社会事业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它是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发展中,高职教育属于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体面劳动,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教育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属于公共性事业。必须坚持高职教育的公益性也即社会性。为此.必须履行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政策、保障经费。高职教育理应当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举办和支持,而且应随着GDP的增加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不断增加投入,扩大事业.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当作民生工程来抓。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点还在于,它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切、贡献最直接,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形成.本身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岗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等,它与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直接相关。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启示我们,职业教育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按经济规律办.可以采用多种办学模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探索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社会力量整合机制的统一体,可以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培养成本核算、实施成本分担、成本补偿:更可以鼓励和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家长欢迎、考生喜欢的专业,可以进行成本收费培养;更可以实施学校和考生双向选择.以尊重考生志愿为主实行自主招生.让其用随所学,学随所愿。
正确认识高职教育是社会(公益)性和经济(市场)性的有机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大力发展公办性质的高职教育,也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在公办基础上或在公办同时引入民办民营机制.在公办中鼓励私人(企业)参与,提倡公中有私(参与).私中有公(补助),地区和行业(企业)共同举办,办学主体多元化.管理机制灵活多样:
三、从办学模式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政府主导条件下学校主动和企业合作的有机统一
无论是作为高等教育,还是作为职业教育,政府都应当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职责,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合作,官产学研联动。所谓政府主导,包括政府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进行规模调控、定位引导.出资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建立财政拨款机制.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产学合作等;所谓学校主动.就是学校应主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并按照运行规律要求.主动争取政府支持.争取企业参与,争取社会资源,主动搭建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的平台;所谓企业参与,是指企业应从内在要求、社会责任、发展需求等角度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甚至主动参与本地区、本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建设.从现阶段情况看.企业更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参与职业教育.当前.我国行业组织尚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实力的提升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实践中,各级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通过政策鼓励、指导、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学校主动、政府主导、行业参与、企业合作的高职教育办学机制.应成为现阶段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路径。
四、从办学功能定位看:高等职业教育应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多层次、全方位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因此,育人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要务和基本职责,必须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充分利用其自身各种资源和条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其中核心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形成立体化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二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和综合条件,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立足应用的科技开发服务,形成科技咨询服务平台,通过社会服务.既赢得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又谋求社会的强大支持。
五、从教学目标定位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有机统一体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按照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办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教学必须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准,并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必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是重要要求。为此,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原则.强调学以致用、学而能用,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把岗位培训和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鉴定工作统一起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融入岗位培训的内容。目前,实现高等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最佳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订单式人才培养。
无论采用何种培养方式.都必须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其岗位适应性问题,即努力使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持续发展。
所谓首岗适应.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重要特征,它瞄准岗位,熟悉职业,具有较强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它通过取得岗位职业(执业)资格证书、通过校企订单培养来实现,这是高职教育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所在。所谓多岗迁移。这是作为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瞄准岗位,但不是首岗唯一.要有多岗位迁移能力。所谓持续发展.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践行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要求。它除了正确确定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选择教育内容和途径之外,也必须注重教育学的办法,注重授人以渔,同时也要强调基础教学,强调发展需要。
六、从学生招生体制和办法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基本规范和充分自主选择的有机统一。
选择什么样的学生,怎样选择学生,怎样选择管理、引导和教育学生,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选择适当的学生进入适当的专业和学校学习,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现着高教性和职教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实现“基本规范+充分自主”,并以此来选择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当重要。
所谓“基本规范”,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入学时有一个基本规范.实施最基础意义的统考,确立一个就读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低门槛:二是入学后有一个基本规范,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最低要求(如基本课程和基本要求)。
所谓“充分自主”,一是在招生环节,提倡和允许更多的自主招生.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专业.更大规模地实施“知识(基本)+技能(特长)”的自主招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也让学校录用更适合的学生;二是在学校培养环节方面,在学校具备丰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选学,淡化系部和专业,更多地扩大选修课目,采用学分累加、学分互认等办法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从教师素质队伍和构成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和专兼结合双师团队的有机统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关键和决定性作用。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对此.多数学校都将“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专兼结合”作为建设目标要求,但仅有这一要求是不够的,理想的模式应当是: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有机统一.
所谓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这主要是对高职院校的专职专业教师而言,从拓展意义上讲,也应该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还可以包括基础课教师。专职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在取得教师资格的前提下,获得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证,在熟悉相关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同时,了解该专业实践发展和业务操作技能.挂职锻炼、岗位实习应形成制度,教师考证、取得双证应该作为基本考核要求。至于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教师,可以把了解相关专业作为基本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教师的行业(企业)经历十分重要。
所谓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主要是应当通过相对紧密和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来建立数量比较充裕、队伍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是:①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水平;②熟悉业务工作并熟练业务操作流程和技术;③具有从事相关职业和岗位的资格证书;④懂得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⑤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和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⑥能满足教育教学和指导实践实训的要求。
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要做到理念认同、文化相融、知识(能力)互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训连通,真正做到专兼结合,有利于综合发挥教学与育人的共同功效。应该说,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应该融为一体。
八、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建设上下功夫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30年初步发展和近十年快速发展后,规模发展很快,其院校数与在校生数已近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的快速扩张之后。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看到,在内涵建设中,高职教育的文化建设刚刚起步,且尚未形成自觉,这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节点所在,而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有机融合。
以大学文化为魂,突出高等教育应重视培育人文精神、强调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坚持以人为本,使高职业教育充满人文关怀,培养学生探索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和态度,从这一角度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其“高教性”,高职院校同样是文化机构,教育也是一个文化过程。
不同点在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属性和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教育应坚持以行业(企业)文化为本,自觉将行业(企业)文化或地方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这实际上就是要求高职教育做到:使产业文化进教育,把产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充实到教育体系之中;使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实物载体建设,文化标志建设或建筑(场馆、景点)冠名等方式来进行;使工作文化进课堂,把相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如制造业的精细、金融业的严谨、会计业的诚信等,自觉地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中去。
实现大学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应成为高职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需要研究、探索、凝聚、积累,更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断推进。
九、从办学条件和教学保障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现代化的校园与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统一体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学历教育,应该也必须具有基本的符合要求的办学条件,这至少应包括:①足够的校园占地,与学校发展规模相适应;②足够的教学行政用房、实训用房、住宿用房,与专业发展和师生规模相协调;③比较先进的图书信息资料和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训等教学训练要求;④具有一定的公共文娱体育设施,能满足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和素质技能拓展的要求;⑤具有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网络体系,满足现代教学和生活的要求;⑥有相对人文环保的教学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它的教学条件除了自身的校园和建筑以外,更重要的还要有资源整合问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在产权,但求实用。建立和形成一大批“理念认同,功能互补”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校中厂”的同时,建设一大批“厂中校”极具实践意义。当然,校外实训基地应该做到设施先进。相对稳定,与时俱进,并保证其具备足够的实训和教学功能。
十、从办学经费来源和构成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充裕的财政拨款和强大的自筹能力的有机统一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以及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会有更多的成本消耗,从而也应当有更多的经费投人。正因为如此,支持和支撑高等职业教学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保证.而解决经费的科学有效办法应该是充裕的财政拨款和强大的自筹能力的统一。
所谓充裕的财政拨款.就要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议程,要像抓GDP一样.抓高等职业教育.充分认识到抓职业教育不仅是做社会工作.而且也是抓经济工作。在建立生均经费拨款机制的同时.应建立具有较好鼓励和激励效应的有关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财政专项.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而相应得到提高;如果能够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到优先发展和优先拨款位置,则更有意义。
所谓强大的自筹能力.就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各种优势.实施开门、开放办学,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技能鉴定、资格认证等途径,通过科技研发服务,通过承担横向科研课题等渠道.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作为办学经费的重要补充。除了这些因素以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行业企业、校友个人等捐助(资助)办法.扩大财务资金来源,通过共建共享教学实训场馆增加资金来源。
诚然.高等职业教育更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前阶段已有诸多论述和文献.本文不再赘述。前文所列十个问题.是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主要问题的思考;就另一角度而言.这十个问题也反映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者、参与者以及研究者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不同视角。只有当人们对这些问题拥有相对统一的认识时.才能真正形成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类型特征.同时.这也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是一项更为系统的社会工程。(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10]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