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软件高职教育改革新路
发布日期:2011-11-15 08:52

 

为促进和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在教育部高教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开展了1年多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福建省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项目。3年来,改革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信息产业及软件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师队伍、实践实训基地、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为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适应信息产业及软件企业发展需要,组织开展软件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我国的信息及软件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快速发展。为了适应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2003年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9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组建一支基本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队伍。据此,福建软件高职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4年的GDP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信息产业是福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九五”期间,信息产业产值连续5年居福建工业系统产值首位。2002年,福建软件产业营业额达39.6亿元,同比增长32.4%。目前,经认定的软件企业125家,宏智、富士通、顶点、榕基等4家企业已成为国家规划布局的重点软件企业,福州、厦门软件园已初具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发改委等7部门于今年初联合制定了《福建省软件产业发展规划 (2005—2007)》,提出到2007年,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将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34%以上,软件出口额达到3000万美元。特别是福建将充分发挥人文地理优势,通过大力加强闽台两地软件产业合作,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更好地向软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福建在建立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加强本科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2002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与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服务公司(ATA)合作组织实施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改革项目,从研讨软件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人手,拟通过研究和汲取国内外软件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一条适应软件企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具有鲜明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软件蓝领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目前,福建软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引起了普遍关注。不仅在全国首批开设了软件测试等 13个软件高职专业,首家推出了学历教育和著名软件厂商技能认证培训相融合的系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软件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编写出版了20门软件高职专业课教材(其中9门已正式出版了立体化教材),采用了60余套国际著名软件厂商的认证培训教材;而且,全省参加软件高职改革的院校达33所,在校生达3.2万人。今年2月,经微软公司严格测试和考查,从福建2005届软件高职毕业生中挑选了10名学生到微软公司北京总部实习,这是微软公司在全球首次录用高职学生作为实习生。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中软公司等著名软件企业对福建软件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纷纷表示要参与支持改革工作,使有关院校成为企业的软件人才储备基地。

 

二、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全面推进软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坚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办学,是福建省软件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3年来,全省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路子,大力倡导和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让软件厂商、软件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办学,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显著的办学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1.改革办学模式,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2002年5月,省教育厅聘请高等学校专家、软件行业代表、著名软件产业及厂商代表等组成了福建省软件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软件高专教育改革的组织指导、咨询论证和检查评估工作。在积极倡导和推动高校与软件企业联合办学的同时,省教育厅组织高校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联办了10个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由高校与企业联合兴建,实行民办教育的运行机制,由软件企业负责投资建设、负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有关高校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工作。目前,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已成为培养培训软件人才和软件技术创新及应用开发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软件企业充分发挥行业技术、培训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与高等学校在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开展教材建设等方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了办学活力,初步形成了“订单式”的办学模式。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历教育和著名软件厂商技能认证培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全省进行软件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点。为深入了解和掌握软件产业发展和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从2002年开始,省教育厅与ATA公司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查和专题研讨,征求软件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和厂商对软件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借鉴和吸取国外软件职业技术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软件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相关标准,首批制订了7个软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情况,经过5次修订,目前已制订了13个软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将微软、Oracle、Adobe、Fluke、Turbo Linux、华为、中软测评、神州数码等10余家国际著名软件厂商技能认证课程引入软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逐步形成了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相融合的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需求为依据,建立了模块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就业适应性。三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划分为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和职场背景模拟训练三种形式,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保证实践教学学时达到40%以上。四是大力加强专业英语教学,软件高职部分专业课实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根据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组织开展专业改革与建设。软件高职专业建设是整个软件教育改革的“龙头”和核心。针对软件产业发展和软件技术进步的需要,在对软件技术领域和企业软件岗位(群)进行认真剖析的基础上,福建省先后推出了软件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移动设备应用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管理、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网络系统安全、网络构建技术、多媒体制作、计算机办公应用、计算机游戏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等13个软件高职专业,初步形成了有水平、有特色的软件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

4.走开放式建设路子,建设软件高职师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软件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福建省教育厅筹措专项资金1200万元,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软件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师训基地现已建成培训大楼3600平方米,高标准培训接待中心2400平方米,用于培训工作的仪器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可同时满足240人的师资培训任务。3年来,福建软件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以专业课教师和认证教育教师培训为重点,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和软件专家授课,提供正版培训软件,选用优秀的认证教育教材,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帮助有关高校初步建立了一支既掌握软件行业最新技术又熟练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营造真实的软件职业技术教育实训环境,在组织有关高校建设好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关高校在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及一批软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的软件高职实训基地。

 

三、采取政策措施,为软件高职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软件高职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主持开展的重大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为推进软件高职教育改革、建设和发展,省先后出台了《福建省关于试办软件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在福建省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福建省物价局、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试办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福建省关于加强软件类高等职业技术认证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全省高等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国际著名软件厂商软件认证课程模块>教育与培训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和指导性文件,解决了软件高职教育招生、收费、师资、教学等方面问题。在资金投入上,将软件高职专业列为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安排专项经费,进行重点建设;为不断充实改善软件专业办学条件,要求软件类高职学费收入80%以上用于软件专业教学。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奖、贷、助、补、减”等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学生不因经济困难不能入学或终止学业。同时,认真制订了软件高职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办学条件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教学监控体系,组织开展了软件高职教学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