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是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基地“两化”的现实意义和构成,并介绍了保障实现基地“两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基地建设;生产化;教学化;内涵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建设校内外基地,努力探索基地建设新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还存在资源结构性矛盾、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基地整体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实训、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在“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实训、实习基地“两化”建设新理念。
一、基地“两化”的构成
2003年以来,我校顺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紧抓住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大要素,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为充分发挥基地功能,有效实施工学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的需求和自身专业特点,我校进一步提出“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基地建设目标与思路。
1.校内基地生产化
为有效解决校内基地生产化程度不高的状况,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的同时,引进企业资金或设备,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积极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实训的效果。对于较难实现实际生产的化工、制药类实训基地,则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虚拟工艺、仿真软件,使基地与车间、车间与课堂真正实现一体化,最终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
校内基地生产化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它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对原有校内基地进行全面改造与调整;另一方面是按照生产化的要求新建。无论是调整还是新建,我们都本着扎实的工作作风,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引企入校。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校企紧密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生产设备、生产流水线,引进企业的操作规范、产品流程和管理模式,企业派驻生产管理人员,在学校实践教学的基地中进行现场管理;或者把校办工厂等校内基地交给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经营,使学生可以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开展实训,缩短学生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差距,实现基地优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政校企合作。合理配置地方资源,共建专业性的实训室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把政府部门所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难点问题等作为合作攻关项目,使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经济效益并服务于社会;同时,我们利用高职院校已有的资源设备、师资队伍,与企业联合开展在职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三是项目化实训。学院将符合条件的校内基地改造为“工作室”或“专业性公司”,从社会上承接相关业务;同时,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分解实践教学内容,再根据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组合成系列实训项目,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完成项目化实训的同时,也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实训变成经营性的生产,使学生能够身处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一方面培养了技能,同时也体验了劳动的价值。
目前,学校已建成5万平方米的工业中心,它承担着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双证考核中心、市级科技研发中心和社会专业培训中心等多种职能。工业中心的建设将改变校内实训基地分散、水平低的状态,作为学院与行业企业不断联系的纽带,工业中心将成为我校的一个特色基地,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真正发挥“校内基地生产化”的功用。
2.校外基地教学化
校外基地教学化就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实习的状况,根据专业规模和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场所、讨论场所、产品模型、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分成项目团队参与生产,同时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兼职教师组织实施,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进行理论再检验,实现技能改进与提高,使能力体系不断系统化的场所。与校内基地生产化建设相比,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难度更大,也更复杂,需要企业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一是优化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教师与高职教育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一线工人等多方联合,通过多种方式,共同探讨优化实践教学设计。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对技能及其熟练程度的不同要求,将学生各阶段的实训实习划分为模拟仿真、跟班作业、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类型,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训实习,制订专业实训实习流程图,明确质量标准并制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入程序化管理轨道。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升技能。二是共同开发实训课程。专业教师与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一起,按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开发校外基地实训课程,编写具有很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把国内外最新专业知识、技术和工艺,充分融合到实训课程和教材中,提高校外基地的实训效果。三是开展理论培训与技能考证。专业教师通过讲座、系统授课等形式为基地所在企业员工开展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同时,依托校外基地,在完成实训后,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考证,为学生获得双证创造条件。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校外基地的建设的重点已经从数量的扩充转向质量的提升,对已有的200家紧密联营单位要继续加强协作,并做精做强校外示范基地,有效发挥“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作用,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基地“两化”的保障
“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涉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尤其需要教学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持续改进作为保障。
1.“三年早知道、一年有计划”
学院从地方产业出发,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大纲,使之始终与产业专业发展实际相辅,以此确定专业定位和培养规格。实行“三年早知道、一年有计划”: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将三年的培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并将重点阶段性实训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校内外基地、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通过实践课程体系来保障,确保实训时间和指导教师的落实。让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各个阶段的实训内容、目标和考证要求,有效地解决实践教学随意性问题,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可控性。特别是在有效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的每一环节,加强教育督导和考核工作,切实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种做法,改变了过去关起门来研究教学标准、教学大纲的状态,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性目标。特别是在专业规划与发展指导委员会的参与指导下,将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实施分解,并落实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使课程与行业、专业需求紧密联系,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没有一支好的专业教学团队就谈不上模式创新、基地建设,也无法搞好课程建设,更谈不上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质量。基地“两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院认为,当前要建好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实施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考核。如果专任教师的技能水平不高,就不能满足学生的技能需求。要想学生获得双证,教师首先要取得双证,特别是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职称、不同专业制定技能实绩考核标准,对专任教师进行考核。学院与基地密切合作,安排教师定期下基地锻炼,到基地挂职担任“访问工程师”,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给教师创造实践条件的同时,加强对教师实施实践能力考核,并与岗位聘任挂钩,促使教师取得双师证书且与实际能力相匹配。
二是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一体化管理。目前,兼职教师数量与课时量尚不能满足需求,专、兼职教师在科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管理还较松散。因此,我们在保持高层次人才稳定增长的同时强调专、兼职教师的一体化管理。这些兼职教师来源于基地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学院将他们统一编入课程组,加大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课时量安排,切实解决兼职教师挂名不到位、不能真正指导实践教学的问题,并在教学研究、科研等方面统一管理,使兼职教师真正意识到他们是学校的一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基地兼职教师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
3.课程改革与发展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与建设已经不是单纯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而是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教学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工学结合的集中展示。因此,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要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以建设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学院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基地的综合资源,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课程,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项目化实训,开发一系列项目化课程;引导专任教师与基地兼职教师合作,引进基地的生产案例、实际项目、操作流程开发实训教材,提高实训教材的指导性;建设与核心技能训练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学习资源、实训项目、培训项目、习题库、行业产业标准等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专业发展离不开课程的改革,因此,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理念,在课程的建设层面落实“五位一体”的办学思路,是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环节,也是基地“两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4.开展社会服务
评价一个基地建设得好不好,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利用自身的设备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生产订单产品,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二是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完成工程改造和开发科技产品,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实现基地资源的社会化。
基地通过多种形式,搭建了专业性公司和应用型研究所两个平台。对一些优势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创办专业性公司,从社会上承接项目,面向教师招投标,由中标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以企业要求作为项目评判依据,学校给予一定的政策配套,如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和依据。对于地方传统优势行业,则通过人员联结、项目联结等形式,校企共同成立应用型研究所,如电动工具研究所、汽摩配·模具研究所、电子计价秤研究所等,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并争取省级以上立项。
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达到利益共享、文化融通。在保证基地稳定持续运行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基地“两化”的现实意义
1.构筑基地建设新高地,实现“五合一”
推行“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密切了校企合作。通过政校企共建、引企入校、地方资源配置等形式,目前,校内基地建筑面积已经达到13万平方米。校外基地建设的重点已从数量的扩充转向质量的提升,准备在200家紧密型基地的基础上建设57家示范性校外基地。通过基地“两化”建设,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基地集教学实训、科技研发、社会培训、技能考证和成果展示为一体,把基地建设成教学实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社会培训中心、技能考证中心和成果展示中心,使基地成为高职教育的综合性场所,充分发挥基地的人才培养效应、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2.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凸显“高职”特色
“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有助于完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实训平台。我们将技能操作类实训实习分解为仿真实训、跟班作业、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将设计制作类实训实习分解为模拟设计、设计助理、项目设计等环节,并分别制订实施细则、考核要求,保证校内校外基地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实训实习质量。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强化操作技能,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学习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增强就业竞争力。
3.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实现“无缝”过渡
“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可以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中,习得技能并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感受现代企业的工作氛围,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了解现代企业的运营规则等,养成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培养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缩短工作适应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训与生产的一体化开展,对有效实施工学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水平
“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可以进一步增强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基地的系统功能,把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科技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另外,通过基地“两化”的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依托基地开展应用科技研发以及转化科研成果,逐步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权威、行家里手,并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服务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与交流,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 迭.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2).
[2] 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Z1).
[3] 杨泽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