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百万”的这一顶层设计,究竟会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产生哪些影响,会引发哪些“蝴蝶效应”?这值得职教人深入思考,提前应对,未雨绸缪。
一、办学定位发生改变。
高职扩招百万,且鼓励招收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增加,更意味着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服务职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高职院校将不再纯粹地为青年学生提供学历教育,而是为更加广大的社会群体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服务,从而更加长远地着眼于让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自主办学逐渐落实。
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办学自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是否属于社会稀缺资源。如果将来人人都有机会就读高职,凡有深造愿望者均可自由申请,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将与国际接轨。而学校的自主性还将进一步体现在自树品牌和自颁文凭、自授学位多个方面。
三、宽进严出成为常态。
并非所有院校都愿意大幅增加本校招生计划,因为担心一旦增加招生计划造成供过于求,会导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直至影响院校乃至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怀此焦虑者大都将应届高中(含职校)毕业生当成高职的唯一生源,只算了生源与计划是否匹配的数字账,而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算社会账和经济发展账。事实上,当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起点各异、目标有别、出路不同的各类社会群体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必然倒逼为保证办学质量而采取的“严出”措施,这便会成为院校的健康常态。
四、评价改革呼之欲出。
在高职“扩招百万”这一大背景下,传统的评价或许因为受到倒逼而不得不做出改革。当高职生源多元以后,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毕业标准“一刀切”,就显得不切实际,甚至根本无法操作。届时,学制以及毕业标准都可能与学生的入学基础和求学目标挂起钩来,只要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受益增量,或者完成了自我求学目标,即可合格毕业,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或许并不在乎学校给不给毕业证书。
五、订单教育再受追捧。
在高等教育领域,订单教育被说成了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以体现某地政府或某一行业企业与高等学校之间的有条件合作。在“扩招百万”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发生改变,很可能将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的管理部门或服务单位达成培养协作。由于高职院校既有职业特征,又有高等属性,届时,面向多元生源的委托培养、联合培养、定向培养,将统称为订单教育,且再受追捧。
六、本科转型应时而变。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一规划至今进展缓慢,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如今,政府工作报告既布置了任务,又辅以财政支持引导,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必然会因此得到大力发展,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将应时转型。
七、教学变革逼上梁山。
长期以来,我们在人才培养上一直以学校统一安排为主,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用统一内容,按统一标准,以统一方式,对同一批学生进行流水线式的培养。如今,高职生源因百万扩招而急剧多元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难以为继,教学改革将更加细致深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关于职业院校师资“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等人事政策的创新,也将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创造条件、带来机遇。
八、产教融合积极破冰。
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和校企“两张皮”等现象还在相当范围存在,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未来的职业教育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充分体现面向企业、服务行业、促进产业的功能定位。在国家财税政策、激励政策的充分引导下,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等模式必将会积极破冰,产教融合得到深度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