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除了指专业的科学研究之外,还应该包括探究、整合、应用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学术。学术不仅意味着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且意味着传播知识,我们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为教学的学术。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之后,正逐步转向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质量是生命线,是大学的立校之本。近年来,在国家以及各省市教育政策的鼓励、引导以及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大学教学质量得以明显提升。然而,在当今大学“科研主义”盛行的环境下,重科研轻教学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是大学教师工作中长期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探寻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及平衡点,对于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与科研本质上都是学术
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的教学往往仅被视为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但教学相长、其创造与拓展知识的功能及过程往往被忽视。其实,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创造性与研究性的过程。在教师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呈现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教师教学的学术性特征。可以说,推动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也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术不仅仅停留于发现,传递与应用也是学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大学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学术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今我国大学中的教学学术未受到应有重视
教学学术是大学教师认识、研究与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学术观念的确立能够有效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推动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高深的专业知识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中,教学学术水平无疑是其核心所在,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视角。
在我国的大学教学中,由于学校制度与教师观念的制约使得教学与学术相分离,没有形成应有的图景并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首先,由于现今大学对自身职能以及职能履行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在大学的办学实践中,教学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地位被动摇,大学内部制度中缺乏教学的价值体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努力、贡献难以得到应有的承认,这样就桎梏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另外,大学及教师群体对“学术”内涵的窄化理解使得教学与科研相对立,未将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加以理解。在大学中广泛存在着对专业科研的学术认同,而作为知识传播的教学则难以进入学术之列。
树立“教学学术”理念转变传统教师角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完整的教学学术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型学术内涵,更新学术观念,树立教学也是一门学术性事业的理念。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知识生产与再生产后传播给下一代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强化教学的责任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研究、探索和发展教学学术,使教学学术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学成为学术后,教师的角色也应该随之发生转变,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研究者,从教窗体顶端学的被研究对象发展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从教学的单边关系转变为互相促进与学习的双边或多边关系,即融教育者、学习者与研究者为一体,并将其作为大学教师最重要、最核心的角色。教师要站在学术的视角与高度看待教学活动,自觉追求并致力于教学学术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当大学教师在对教学的学术价值产生共识,并试图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合法、自然以及完整的表达之时,相应的制度建设就成了改变传统积习、建立全新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学应该充分创造能够调动教师发展教学学术的制度环境,在评价与激励制度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在高校的评价制度建设中,要将大学教学学术作为教师学术评价的重要内容,改变当前教师职称晋升主要依据科研成果和论文的现状,将教学学术和专业学术共同融入到评价框架之内,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投入以及教学成效等方面可以得到与科研成就同样重要的评价。另外,在大学内也要建立教学学术的激励系统,提升对教学工作的奖励力度并完善教学奖励体系,从而激励教师“以教为乐”、“以教为业”、“以教为荣”。通过科学的教学学术激励制度的建立,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潜力,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才能与教学学术水平,推动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