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2-04 08:2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步实现的今天,高教领域议论最多的是对下一步发展的展望。依据教育部的部署,内涵发展是高教新一轮发展的标志。所谓内涵发展,实质上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实际水平的提升。对“十五”期间兴起的高职院校而言,内涵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非常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笔者现从科研服务在高职发展中的地位这一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一、科研服务在高职院校资源竞争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资源竞争。全国 1500所高职院校虽说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但国家毕竟不能承受三、五年内翻倍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国务委员陈至立明确指出:“我们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均GDP刚过 1000美元,如果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我国的经济实力将很难支撑继续快速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1]事实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已经制约着今后的内涵发展。在经济强省的浙江,财政按生均3900元的培养经费拨给,这已是全国最高水平,但也只能达到日常维持的水准,其他省份高职院校的状况就更为困难。
作为高等院校,通过教育服务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早在上世纪末,美国的教育总产值就处于美国经济所有产业的第三位,其教育服务一项,一年创下的收入就达2000亿美元;接受各国留学生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700亿美元;而高校科研转化为生产的经济贡献就更为惊人,仅斯坦福科技园(硅谷)1995年收人就高达850亿美元,其中62%的收入是由斯坦福大学创造的。[2]所以,我们将科研服务作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为了更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作一些理论探讨。
现代社会的资源配置有两种基本类型: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计划配置是以政府作为资源配置中心和决策者,以行政计划作为资源培植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分散的经济主体为资源配置决策者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必然要求为市场提供产品的社会组织企业化。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所需资源完全由政府控制,以政府行政计划手段来进行配置,结果却造成了两种矛盾:一是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政府教育供给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有限的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配置,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办学效益低下。“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政府对公共教育的集权垄断所带来的结果是:公共教育的低质和低效,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漠视。”[3]
面对教育这一优效的准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政府具有管理的职能,但政府介入和干预教育这类优效准公共产品的生产,绝不等于政府生产全部的公共物品,更不等于完全取代公共物品的“市场”。要区别“政府提供”和“政府生产”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政府直接办教育(正如计划经济时代),后者指政府通过预算安排或政策安排等适当方式将教育部分委托给市场,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用以打破国家包揽教育的旧格局,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使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用市场的方式配置,从而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增加教育供给,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政府(政治组织)和市场(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推动、控制影响社会发展的两股强大的力量。”[3]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管理,它必定要建立新的办学理念,从市场汲取资源和发展要素,参与竞争,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的发展。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绝不可能仅仅依赖政府投入。“据统计,‘985’一期中央财政的投入就超过了80亿(不含地方政府投入)。一流大学建设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当然需要国家支持,但如果一味依赖国家,甚至躺在国家身上而心安理得,那就不只是认识和观念的问题。”[4]第一层次的高校如此,高职院校更应积极寻求多元的资金来源,扩张自身造血功能,增强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办学经费方面的正当来源,不外乎是高校三大功能在服务运行中应得的“补偿”而这类“补偿”的主要方向,应该来自于科研服务。这是因为:
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已全面实行交费上学制度,而交费上学制度已经造成约20%的贫困生需要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这就是说,我们绝不能再以提高学费牺牲贫困生的受教育权利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再则,高校在为社会提供的诸如培训等服务中,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但由于这类服务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其经济利益有限,难以成为高校办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所以,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科研服务就成了保障高校内涵发展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上文提到了美国一些高等学校依靠科研服务促进自身发展的例子,而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每年在科研服务方面创造的财富也已达到十亿人民币左右,初步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资源竞争中的新的发展趋势。
二、科研服务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中的地位
需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高职院校是否具备科研服务的能力?因为上文所列举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我国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均为国内外的名校,自身所承担的义务和所具备的条件都属于研究型大学层面,高职院校
与其相比相去甚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将远离科研服务,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条:
1.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将是下一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标识,科研服务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上一个五年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的发展目标,在转向内涵发展之时,必须把教育观念的改变放在首位。高校的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是高校本质的体现。教育功能着重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这是教育的最基本特征;科研功能体现了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在知识创新方面的贡献能力;社会服务功能则表现了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和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但在现实中,我国高校三大功能的体现往往并不均衡:或是一大二小,或是一主二从。究其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本,这种传承性质的教育思想,使得我们现代的高校也蒙上浓重的仅以学生培养为己任的办学色彩。即便是标以研究型大学的高校,事实上只是提高了办学层次,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罢了。这种断定虽然有些过分,但我国高校普遍轻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倾向,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至今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今后,高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观念必须整体提升,构建与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接轨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比较这个体系,我国高教的科研服务板块是最为薄弱、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高职院校并不例外。从某种角度讲,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将是一个从零起步的艰难行程,能否迈开这一步,将关系我国高校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全局。
2.高职院校本身特点决定了科研服务在端正办学方向上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我们一再强调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向,称之为“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如果不建立起与企业间的密切联系,将不能真正,完成其最基本的人才培养任务。理由是充分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是由企业提供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由企业参与的,高职办学的成果是由企业检验的。在理论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如此紧密,但现实中校企关系大多停留在表层。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其适合程度还有待检验),大都还不能为企业的技术提升、产品开发提供有效的服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是一个理性的主体,它对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的认识十分清晰。在目前状况下的校企合作,多数情况下只剩下学校一方的热情,而且,这种热情的真实性还往往打了折扣。客观地分析,我们的高职教育为企业提供服务,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表层的问题是毕业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我们不能光从毕业生的量的方面去衡量,而更应以毕业生的“符合性”和“适用性”这两种质量理念来检验。从目前高职毕业生的总体情况看,我们提供的人才服务在规格、质量方面还未能满足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需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办学理念、师资设施、教学模式等各种因素。如果不能深刻认识高职毕业生在“符合性”和“适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前五年取得的“量”的成果将失去意义,后五年将难以为继。
(2)深层次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与科研服务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本科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均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因为,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是教师,而教师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技能素质,都在人才培养中起作用。从这个角度理解科研,我们就可以深层地意识到,科研活动是教师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知识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也是技能素质锻炼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由于起点问题、招生批次问题等,造成一种误解,认为这个类型院校的教师与科研相去甚远,高职教师仅仅是依靠教材传授已有的知识而已。也正由于这一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整体卫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甚至缺乏企业已经使用的实用技术介绍。“不高、不新、不实”现象的背后,就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忽视科研的重要性。
如何认识科研服务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重要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思考:
(1)科研服务是密切校企关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教育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关系。否则,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达到良性状态。如果我们把高职科研的重心放在实用技术的开发、咨询方面,就能适合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在科研服务中就不会无所作为,而且一定能通过科研的有所作为达到吸引企业主动合作的兴趣,从而密切校企关系,全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目标。
(2)科研服务是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研究、开发能力的必要途径,有助于培养既掌握实用技术,又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高职人才。高职院校提倡科研服务的本意,并不仅仅在于出一些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教师队伍,真正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提高高职人才服务水准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教师依然埋头于教材,囿身于课堂,那么我们高职院校就难以跻身于高等教育行列。这是我们呼吁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服务的急切心情所在。
(3)科研服务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资源竞争中的主要手段,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学资源主要包括生源资源和经费资源。客观地说,我国高校财政现状并不乐观,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更弱一些,目前高职院校而通过科研服务获得的经费,普遍可用“忽略不计”一词来概括。对此我们不能制定脱离高职实际的科研目标,也不能因为高职科研基础薄弱而无所作为。一些先进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果与经验,教育部也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指标体系中明确科研服务的量化指标,这些都起着有利的导向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学校竞争和发展的重要性来认识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从零开始,转变观念,制定措施,不懈努力,全面构建高职院校科研服务体系,为学校自身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