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9-12-25 08:46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2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1%。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说,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能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同步增长,必将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最终,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实行以国家经费为主多元化筹集办学经费,确保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不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筹资渠道
    1.财政性教育经费。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它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其中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在教育经费来源的所有渠道中占据的比重最大。表1反映了1998年以来财政预算内拨款和财政性经费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财政性经费在总经费收入中所占比重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教育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速度。
 
 
    2.个人投入。近年来,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以学杂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上升最快,[1]1998年为13.4%,2000年为21.3%,2002年达到26.3%。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自身品德修养的塑造方面获益,在将来参加工作时这样的人会更具竞争力,获得更高的报酬,因此受教育者及其家庭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方理应支付部分高等教育的学杂费,这是公平合理的高等教育费用征收方式之一。
    3.科研及服务收入。科研收入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达成科研成果进而增强科研力量的保证。它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转让和科技服务收入。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人才、设备、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承担政府下发的科研项目或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从而获得经费。通过申请科研专利,高校也可以获得部分科研经费。高校应加强科技创新来研发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等,由对其感兴趣的企业出资将科研成果转化,这不仅创造了社会效益,也增加了高校的科研经费。对于企业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问题,高校可以组织专家为其解疑;对于一些不能及时解决的难题,高校可以帮助立项解决。高校还可以组织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深入企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课程班讲授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及新信息,企业在获得所需知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高校也可以获得部分经费收入。
    4.校办企业及附属事业收益。高校创办的校办企业大多依托于高校的人才、知识,占用其房屋、设备、资金,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校办企业应将部分所得利润上缴给高校,增加高校的办学资金,促进高校发展。据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5039个高校校办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7.48亿元,利润总额48.51亿元,全年上缴学校费用18.42亿元。
    5.捐赠收入。目前,我国高校开始尝试通过接受捐赠来增加办学经费,但大多只是在校友回校参加校庆时接受其捐赠,没有完善的筹款计划,效果并不理想。捐赠者还包括社会团体和各种基金会等,接受捐赠有现金、实物等形式和每年的例行捐赠及一次性捐赠两种方式。捐赠收入是一条可观并有发展空间的高校经费筹措渠道。
    6.引进资金。引进资金一方面是指引入其他国家的资金,以合作的方式办学或者外国独资办学,充分地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利用发达国家的师资、教材、没备、资金等教育资源和我国高校合作,既可以弥补高校办学经费不足这一问题,又可以培养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人习‘。此外,利用我国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医学等学科的优势吸引大批外国学生来我国留学,也可以缓解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这也会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2]但这种办学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拥有自己的特色是民办高校应该考虑的问题。
    7.社会集资支教。社会集资主要是指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高校建设垫付资金。例如,我国当前大学新校区的学生公寓大多都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造的。学校和企业签订关于资金投入和返还的协议。大学新校区建成后,学校将资金返还给企业的途径主要是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此外还包括新旧校区土地资产的置换收益、配套服务的经营收入,以及后勤部门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收入等。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分析
    1.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据有关报道,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每年所需经费大约为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投入只有800亿元。[3]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求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的经费,进一步明确中国公办普通高校的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并在充分利用现有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同时努力拓展高等教育筹资渠道。
    2.学费过高且资助制度不完善。目前,中国高校学生每年要支付大约5000元上下的学费,占高校经费的25%左右,这一比例即使在国际上也显得相当高。低收人家庭的学生要想完成学业就要依靠学校的资助制度,但目前高校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的额度小,勤工俭学劳动岗位少、稳定性差。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学生贷款偿还机制,致使银行在审批学生贷款时更为谨慎,学生贷款申请困难,银行也难以对所有困难学生提供帮助。为此,国家及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建立以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为主,以奖学金、学费减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特困生资助制度。
    3.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一些学校的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现象严重,缺乏考核教师能力的有效机制,这些都使高校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  此外,不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利用率不高,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学校不能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与监督,也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为此,应该制定有关教育投入的相关法律及制度,从而进一步明确、规范与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监督。
    三、拓展高校经费筹措渠道,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使用机制
    1.设立专门管理经费的机构。在加大政府对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同时,应该确保经费在各高校之间分配的合理性。借鉴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可以在高校与政府之间设立一个中介机构,[4]对高校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并根据其学科建设及其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需要为其划拨款项。此外,在高校内部也应设立专门负责管理与划拨教育经费的部门,在做好预算的前提下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在高校内部的使用更加合理、有效,并在经费分配后对其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核实;在经费不足时,也可向银行申请贷款,并有计划地合理使用贷款。
    2.发行教育彩票、教育债券及设立教育基金。国家可以吸取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成功发行的经验试发行教育彩票,将所筹款项用于增加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也可以将教育彩票的奖项设置与教育挂钩,如获得受教育机会或学习基金等。发行教育债券是高等学校利用自身声誉来筹集资金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国还不多见。在美国有几百所大学发行教育债券,有普通债券和免税债券两种形式,偿还期限有中长期和长期两种。发行教育债券而募集到的资金可以用于高校资金周转、偿还债务或高校某些项目的建设。政府也可以利用财政作担保向社会公开发行教育公债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高校中可以设立专项教育基金投资一些低风险的项目或事业,并将收益用于高校建设。
    3.试行股份制学校。可以借鉴现代股份制企业的运作方法,以股份制的形式办高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拓展高校发展所需的资金渠道。股份制高校的股东可以包括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高校可以将其拥有的资金、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总量进行会计核算,将资本总量均分成股份由股东认购。其中国家是高校的投资主体,应把握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股份制高校可以增加社会及个人投资办教育的热情。同时,将教育成果同自身经济利益挂钩也可以有效地监督办学成果、提高办学质量。
    4.创建公司。有实力和影响的高校可以创建自己的公司,进行培训、继续教育、咨询、出售高科技产品、出租学校固定资产和设备等经营活动,并可进行适度投资。高校创建的公司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与其他企业或公司合作经营,把规定所得收益的—定比例用于增加教育经费。对于这类公司的创办,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5.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建立各项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可以使不足的经费使用得更加合理,实际上是增加了经费。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成立后勤集团,接受市场竞争;提高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利用率,合理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办公资源、教室、教学仪器、设备等,制定严格的专人维护、损坏赔偿制度,使其损坏或磨损程度降到最低,降低了高校的运作成本也就是增加了高校的经费投入。此外,高等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对于任课教师要分阶段进行考核并进行随机抽查,对于那些授课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教师要给予解聘,推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制度,精简机构,并将员工的表现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样不但会缩减人员经费,而且能提高办学水平和工作效率,从另一个层面增加了高校的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