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前瞻
发布日期:2019-12-25 08:52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限制”、“鼓励”和“大力支持”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在规模、办学层次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绩。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经正式批准的民办学历普通高校250所,加上独立学院295所,共 545所,在校生209.85万人,比上年增长50%,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3.44%;还有未经正式批准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注册学生128.66万人,比上年增长22%。加上两所民办成人高校和最后一批学历文凭考试生,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共达 341.29万人,约占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 15%左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社会影响广泛,日渐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
    民办高等教育根据社会的需要,为各方面培养了不少急需的人才,为地方政府创造了效益,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肯定。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从外部环境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阻碍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因素在于政府政策不到位、社会环境不利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事实上,自民办高校这一社会力量办学形式诞生之后,政府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这些政策要么不够开放,要么落实不力,致使在实际运作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待遇不公的现象处处可见。此外,社会对民办高校也存有传统的偏见,常产生有意无意的歧视和排挤的倾向,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招生问题。我国的教育行政法规明文规定,所有教育机构均享有招生自主权。然而,具体政策措施往往不能落实。在实际运作中,民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就全国而言,在统一招生考试中,按成绩高低划线录取,公立高校优先录取,把民办高校单列出来,放在录取的最后批次,使得民办高校只能招到成绩较低的考生,甚至降格录取大量所谓的“落第生”。有时普通高校已经开学,民办高校的录取通知单却迟迟未能发到学生手中。由于高等教育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对于地方来说,生源流失就意味着地方收入的流失。为了防止本地生源外流,有些地方出台种种限制措施,对外省招生计划进行排挤。
    师生待遇问题。由于政策不到位和社会认可程度还不高,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享受待遇上仍然无法与公办高校的学生相提并论,这从毕业证书的实效性、学籍管理、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国家拨款对贫困生的资助、户口的隶属关系等方面可见一斑。不少用人单位,尤其是机关团体与国有企业认为,民办高校还不规范,不能提供公认的、正规的学校教育,因而往往限制录用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中,国有单位带头对公办、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不予公平对待,机关团体完全不接纳民办高校毕业生。此外,学生在参加以大学生为主的社会活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也享受不到与公办高校学生同等的待遇。尤其是政府拨款资助贫困生,规定只有公办学校有资格申请。教师的待遇也是如此。虽然法律赋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但由于对民办高校教师在任职、休职、辞职、免职、一般权利、处罚条件等方面没有细化的规定,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职称评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评估问题。如何评价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条件是当前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民办高校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民办高校办学不规范的现象,使得人们对其存有偏见,在他们的心目中,民办高校几乎是“高收费”与“低质量”的代名词。因此,适时开展民办高等教育评估,有利于国家掌握民办高校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民办高校发展政策.以及鼓励社会力量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现行评估标准主要面向公办高校,评估目标、体制、标准和模式等,不完全符合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
    管理问题。除了前面所提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之外,政府还缺乏管理民办高校的实践经验,习惯于用公办高校的思路来管理民办高校,尽管早在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就对民办高校的权责问题作了某些规定,但迄今为止,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往往混同于公办高校,忽视了民办高校的特殊性。而在具体管理中,部门众多,标准不一,给学校的运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有些管理部门的“卡、压、要”,控制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背道而驰。
    (二)从高校内部看民办高等教育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不仅外部环境不佳阻碍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自身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困难与弊端,主要表现为:
    生源问题。民办高校的生源一直较为紧张.公立高校因其具有总体质量较高、社会认可程度较好、学费较低等优势,在大规模扩招中,优先录取了成绩高的考生,而民办高校所招的生源一般,质量较差。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教育市场日益开放,率先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西方国家,为充分利用本国相对过剩的高等教育资源,纷纷瞄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它们主要招收未能考进公办高校的学生,这样也就成了民办高校的直接竞争对手。
    师资问题。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缺乏或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年龄上看,两头大,中间小,未能形成梯队结构;从职称上看,正高级职称的比例远高于全国普通高校,但基本上都是兼职的老教师;从学历上看,整体偏低,本科、专科学历占据很大比例;专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重很小,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而且,由于专职教师与公办教师享有不平等待遇,使得他们普遍存在“打工”心态,缺乏“归属感”,流动性很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资金问题。当前,民办高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学费收入,办学者的投资、社会捐资和政府补贴等都很少。来源渠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一方面,学费收入已很难增收。2000年的相关调查显示,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全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中,84.9%是学费收入。由于较高的学费已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国家也对此加以严格规范。通常民办高校的收费达到公办高校的1—2倍,而这只能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另一方面,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有限。从资助的范围来看,只有少数民办高校能获得政府的直接资助。就资助的金额而言,数量不多。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但响应得不多,实际收效甚微。
    质量问题。质量是民办高等教育迎接挑战,适应竞争,经受考验的根本保证。当前不少民办高校由于生源质量较低、师资不足以及设备较差,除少数办学有特色、资源较充裕、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学校外,一般民办高校从总体上看,教学质量不如公办高校。特别是大多数民办高校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实训教学设施的要求很高,但大多数设备陈旧或缺乏,因而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实践技能培训不足,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而民办二级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则主要表现为知识水平不如其母体公立本科高校。
    办学思想与内部管理问题。由于民办高校在经济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有些举办者将学校视为营利机构,办学动机功利性较强,办学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以获取某种利益为目的,导致教学投入不足、教学管理不够严谨、教学计划和大纲不齐全、缺少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给民办高校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另外,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家族式管理、企业式管理等,缺乏民主和监督。例如,有些学校董事会形同虚设,有些董事会则常常不恰当地干预校务,举办者与办学者之间矛盾尖锐;人事安排上出现了“近亲化”的倾向,甚至有些办学者把学校视为已有,经费随意领支,手续不全,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等等。民办二级独立学院尽管具有很多优势,发展很快,但也存在政策与管理的问题。在政策方面,既要利用公办本科高校的优质资源,又要防止国有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失;在管理方面,许多独立院校并不独立,与母体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导致经营权和管理权含糊不清;独立学院要以其学费收入的相当部分作为管理费或以其它名目上交母体,从而不得不扩大招生与提高学费;不少学院至今尚未建立董事会。基本上沿用老大学的做法,有些学院尽管建立了董事会,要么成员组成不合理,要么职能越位等等;严重制约着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总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涉及民办高校的外部环境和学校自身两个层面。由于政策不到位,社会环境不利,以及民办高校教育资源与办学经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的民办高校被迫关门。虽然在市场竞争情况下,准人与退出纯属正常,但如果不加以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可能面临瓶颈。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前瞻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未来15年中,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如何,不仅是民办高等教育界所关心的自身前途问题,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界以及全社会所关注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我们可以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做粗线条的预测。
    (一)从中外比较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国际上,尽管私立高等教育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许多国家至今仍保持着惊人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私立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亚洲、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拉丁美洲。
    亚洲是目前世界上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数占全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比例都在70%一80%以上;泰国以及台湾地区的比例稍低些,但也达到了65%左右。从在校生数来看,亚洲大部分国家私立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都在60%以上,韩国和菲律宾的这一比例接近 80%。在亚洲的这些国家中,日本、韩国和菲律宾是人们所熟知的三个私学历史较长的国家;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是以公立大学为主私立大学为辅;马来西亚传统上高等教育就一直是公立事业,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不存在私立高等教育。但是,从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均放手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形成上面所述的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比例,私立高等教育在今天都处于本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反映了亚洲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相比较而言,在亚洲,中国尚属于私立高等教育较不发达的国家。民办高校及其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校及在校生数的比例分别为40%和15%左右,远远低于亚洲其他国家,在校生数比例甚至低于俄罗斯。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增长率高于公办高等教育,在2000-2005年的6年间,经批准有学历授予权的民办普通高校数由42所增长到250所,6年间增长了约6倍,在校生数由6.83万人增长到209.85万人,增长了约31倍。今后,国家为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在基本办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扩招后增量部分仍尽可能向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倾斜。以这样的发展速度并根据国际上尤其是亚洲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15年也就是2020年,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0%一40%,全国高校在校生数达到4000万左右时,民办高等教育占全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有可能达到1/2以上。
    当然,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还应体现在质量的提高上。综观国际,许多国家私立高校的教育质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子公立高校,有的私立高校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大学;日本的庆应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无论在其本国还是在国际上,都处于前列。
    (二)从宏观环境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及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续高涨,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增长。尽管公办高校连年大幅扩招,绝大多数已达到办学的饱和状态甚至超负荷运转,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全国在校生规模将扩大到3000万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即使如此,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低水平,还应朝着高水平的大众化方向发展,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因此,扩充高等教育资源,首先是增加教育资金总量。
    高等教育资金总量的增加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二是来源于社会资金。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状况看,以国家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对中国财政来说,困难更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在2.5%-3.3%之间低位徘徊,这不是由于财政部门不重视教育而失信于民,乃是由于中国财政体制不同于国外,国有企业和基本建设的投资占据财政支出的一大块。即使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今后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在绝对数上有所增加,但增长量的70%将用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拨款难以大量增加。因此,在高等教育1999年扩招以来,全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在绝对数上虽增加不少,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却连年下降。个别省份因生均预算内事业费过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捉襟见肘的高等教育财政还使得许多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贷款,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也给国家、银行和高校自身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不能只依靠国家财政来扩充高等教育资金总量,必须依靠社会资金来支持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吸收社会资金发展高等教育也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增收学费,二是通过民间投资。通过增收学费来发展高等教育的空间非常有限,而通过民间投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至今并不通畅。在一些过去非公有制经济难以进入的公共福利领域,民营资本也已经大量进入,而各级政府对民营资本进人高等教育领域还有较严格的控制,民办高校的产权归属和回报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的民营资本进入民办高等教育。值得高兴的是,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使这一些长期以来非公有制企业难以进入的领域,如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等,如今都获得了国家的准人。针对长期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人受到过多限制的现象,《若干意见》提出,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资本投入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和营利性领域。这无疑为那些正在寻找各种机会进入民办高等教育的大量民营资本开放绿灯。相信随着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等工作的展开,有可能使得民营资本较易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从民办高校自身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前景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艰苦历程,不仅数量上快速发展,总体质量也逐渐提高,表现为办学思想逐渐端正、内部管理逐步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等等。
    端正办学思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前提。由于民办高校历史较短,除少数有一定基金外,大多是个人或企业投资或银行贷款创办的。投资要求回报,只要在合理范围内无可厚非。问题是把营利摆在首位,急于赢利;还是把公益摆在首位,甘于奉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勤俭节约,从而取得合理回报。越来越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已意识到,教育不同于其他产业,不能按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唯有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以学生为本,提高质量才是办学的长远之计。
    管理决定民办高校的成败。目前,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来看,内部管理正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民办高校不仅积极借鉴古今中外的私立 (民办)高校的管理经验,包括领导体制、机构设置、权力配置、协调方式等管理模式,以及教职工的聘任、资金管理等各项具体内容,而且不断吸取办学管理实践中所积累的各种经验教训,逐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率。例如,在管理体制上,许多民办高校采取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具体管理上,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管理队伍的建设等等。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民办高校只有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近年来,不少民办高校除了聘兼职教师外,十分重视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也有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前来任教,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增强了师资队伍稳定性。办学条件的改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不管是自建校舍,还是长期稳定的租用校舍,为改善教学环境,各校都千方百计建设和美化校园,增加设备投入,例如几乎所有的民办高校都有自己的微机房和语音室等等。
    事实上,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较佳、资金雄厚、质量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优秀民办高校相继涌现出来就是明证。经过严格的评审,全国已有25所民办本科院校,它们已基本上完成了以规模扩张和校园建设为主的第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向提高质量和注重内涵发展的第二发展阶段转变。由于它们具有较多的办学自主权和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办学模式的创新上,在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在对外合作办学的道路上,可能走在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前头。一方面,它们将以民办高校特有的体制和机制优势,给公办高校带来实实在在的冲击,促使公办高校打破僵化体制,加快改革步伐;另一方面,它们之中的某些高校也完全有可能超越部分公办高校,跻身于中国名牌大学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