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困境
发布日期:2020-05-31 16:46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全人、生命全周期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因此高职护理须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创新教育改革,夯实护理人才培养基础。

突破发展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护理人才的理解存在明显的两极化。一方面,高职护生生源充足。近年来,护理专业作为传统的好就业、实用性强的专业颇受家长和社会的青睐,高职院校开设护理专业遍地开花。另一方面,高职护生毕业“优质就业”竞争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设置门槛,学历成为限制高职学生进入大医院的“绊脚石”,影响了高职护理学生的就业,阻碍优质生源进入高职院校。

  这也暴露出当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一是当前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缺陷。专业课程多以临床疾病护理为主,对学生公共卫生知识与灾害应急能力的培养不足。此次疫情也提示高职护理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感染病护理等课程,加强学生的传染病防护意识、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二是临床实践反馈出高职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不断带领学生走向基层,满足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需求,强化高职护生的临床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定位不够准确。护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学历层次跨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这使得大医院岗位势必“僧多粥少”。作为高职类院校,应当充分发挥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医护人才的重要职能,调整和扩大高职护理人才的就业方向。

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当前疾病谱的变化、临床科技的发展等新形势,亟须我们以新的视角去思考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调整教育结构,深化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首先,实施“三教”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高职护理专业需要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大局,立足社会发展长远需求和国计民生需要,构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长效机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此外,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教学创新团队等,鼓励医院等行业高端人才参与职业教育教学,丰富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活力。

  其次,呼吁建立校企院命运共同体。集合行业力量,共同培养高职护理人才。我校自2012年牵头组建重庆市首批示范职教集团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经过8年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了集团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同时,推动建设服务护生培养和护士培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医院在高职护理人才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壁垒,建立系统化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最后,明确就业定位,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从政策层面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同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到一线基层、社区医院就业。建立健全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强基层医院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高职院校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基层就业竞争力,培养既具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型基层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