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助推器
发布日期:2020-07-17 17:03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学校提出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好劳动教育,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即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作为两个独立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技术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价值观方面。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在于人需要存在的理由,即价值感和意义感,而劳动正是使人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一种独有的、自觉的对象性活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的积极劳动价值观。其次,体现在内容观方面。随着新型劳动的不断涌现,劳动教育内容必须主动扩容以涵盖变化着的劳动现实,针对劳动新形态,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树立发展的内容观。再其次,体现在消费观方面。人们从生产走向消费,要求劳动教育关注基本的生产劳动外,更应关注作为消费的劳动。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攀比与过度消费的现象,侧面反映出消费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缺失。最后,体现在闲暇观方面。斯宾塞认为,在生产方式达到圆满、劳动力得到最大化节约时,闲暇时间会大量增加且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人们劳动时间的减少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身心合一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是使人从“沉重的肉身”和“横流的欲望”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现实载体,劳动教育必须涵盖正确的闲暇观。

新时代劳动教育须以价值塑造为核心

劳动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与价值。人作为一种现实的、肉体的自然存在物,必须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教育的首要特征就是本质自然性,这就从根源上决定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同时证明了劳动教育作为学科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新时代全面育人体系的建构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把人看作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只有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生产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与德、智、体、美等其他教育系统相结合,具有综合育人性。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决定人存在和发展的本体性的意义和价值,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通俗地说,劳动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也蕴含着人类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的主体力量。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精神发展与劳动、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劳动教育要与“德智体美”融合并进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行思结合实现以劳树德

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独立自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品质,让学生体认劳动精神、锤炼品格和磨炼意志,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根植于心。

比如某小学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劳动美德墙”,让学生了解古往今来的伟大劳动者,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尊敬,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等主题活动,借助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围墙装饰,介绍不同的劳动模范与时代先锋,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与情怀。要坚持以德树人,促进学生以劳求“善”,让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手脑并用实现以劳增智

人的劳动是由主观意图、思想认识和身体掌握工具进行的客观活动组成的,是智力和体力的结合。实施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知行合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以劳增智。

劳动是手脑并用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大脑皮层充分运动和发展,从而使大脑得到强化,促进智力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找准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是以劳增智的关键。比如有的学校结合耕读文化,让学生了解植物特征、参观农具展馆、解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思考、观察等能力,从而拓宽视野、加强认知。

“具身”体验实现以劳强体

劳动教育与体育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目的追求,但本质上都是增强人的体质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可以从身心两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参加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肌肉骨骼得到锻炼发展,增大肺活量,促进心脏的发展,通过劳动也可以调节脑力活动,促进学生脑部神经系统的发展,有利于消除繁重学习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8年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全国6岁儿童近视率达14.5%、小学生达36%、初中生达71.6%、高中生达81%。此外,肥胖率增高,征兵体检不合格率居高不下等,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锻炼,忽视劳动教育。某学校在低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置“田园寻宝”类主题活动,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的相关元素进行整合,通过体育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收种的乐趣,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实现以劳强体;通过“具身”体验提高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和培养健全人格,使人的各方面身体机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

动静齐驱实现以劳育美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最高境界。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人类的劳动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审美活动,劳动实践创造着美,提供了美感的来源,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和审美精神的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成为其本质性特征,因此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支点作用,通过劳动揭示美的本质规律,最终培养感性、丰富、全面、和谐的审美人格。比如有学校在美术课围绕“向日葵”主题,在引导学生了解向日葵的种植方法、生长过程及营养价值后,组织学生在向日葵园里进行绘画,描绘植物绚丽的色彩和多姿的形态,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审美感受。可见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人的本性、自由及审美追求,实现以劳育美。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承载着新的使命与诉求,最大限度地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才能使其成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