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需破解
发布日期:2020-10-23 10:47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和“求职难”情况同时存在,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发展存在四种结构性矛盾

层次结构矛盾。2017-2019年,高职高专院校招生逐年增加,分别招生350.74万人、368.83万人、约468万人(含扩招百万)。近年来,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基本素养持续提升,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情况总体较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97%左右,月收入也持续稳定增长。而中职学校则相反,学校数和在校生持续减少,2016-2018年分别比上年减少309所、222所、442所,招生数分别比上年减少7.91万人、10.91万人、25.38万人,同时升学比例逐年提高(部分省份达30%以上),中职毕业生直接就业人数明显减少。一些高职生从事原本中职生能胜任的岗位工作,相应提高了企业劳动力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向外转移。矛盾最突出的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求人倍率在2左右。

区域结构矛盾。我国各地产业分布、职业院校数量以及生源数量都存在不均衡,区域性结构矛盾凸显。一方面,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用工需求大,就业形势比较好,甚至出现部分学校招生不足情况。而中西部地区则就业岗位少,大约有7500万农民工还得跨省务工。另一方面,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的比例极其不平衡,部分产业比较集聚、用工需求大的地市可达70%~80%,有些地方却只有30%左右,甚至更低。这既不利于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也会影响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还不利于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结构矛盾。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面广点多。2019年,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高职专业和教育部审批同意新设的国家控制高职专业共计744个,涵盖19个大类,专业点58085个。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分散,同质化现象严重,结构很不合理,呈现“三多三少”现象:文科类多、理工类少,传统专业多、新兴产业专业少,热门专业多、重大民生领域专业少。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等7个专业在高职院校超过1000个专业点,而汽车造型技术、藏药学等专业点只有个位数。大多数职业院校主要基于办学基础、办学成本和就业面向等多种因素设置专业。计算机应用、会计、文秘、营销等服务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易于教学、见效快,设置的学校很多;而物联网、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人工智能等一些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由于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并且对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等办学条件要求更高,一般学校不敢轻易开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还反映出,预防医学、护理、老年服务等重要民生领域的专业设置缺口较大。

能力结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许多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发生重大变化,呈现综合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等趋势。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机器换人”工程,推进制造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升级,企业工人不再是简单的、熟练的手工操作,而是需要复杂的职能化的管理和操作,需要团队协作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即使是普通的机械制造专业,也需要自动化专机设计与改造、自动化工夹具设计、自动化设备调试维护等新的技能。除一些办学水平比较高的专业外,许多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校企合作不紧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后,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能力结构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岗位工作需求。

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应从源头上破解

针对上述情况,职教界需要在精准研判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职教体系、调控招生指标、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教学改革等,从源头上破解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的协同协调发展。

完善职教体系。当前,高职高专的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和就业率都已达到较高水平,基本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破解层次结构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强化高职、扩大本科、稳定中职,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全国22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的基础上,允许更多优质或高水平高职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同时推进并大力支持有意愿、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积极扩大中职和高职升本的规模,加快大批量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稳定中职学校办学规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要按照直接就业和升学两种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性技能人才,同时为中高职以及中本贯通培养夯实基础。

调控招生指标。我国人口、产业和职业院校分布均不平衡。为破解区域结构矛盾,一方面要想办法使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准调控各类招生指标。一是继续实施好全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联合招生,把“当地的用工需求”作为安排招生计划(包括人数和专业)的重要因素,尽可能把招生与后续的招工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引导并支持职业院校结合对口扶贫、山海协作等工作,在传统用工来源地多招生。三是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允许职业院校通过采取降分、降费和订单培养等措施,优先招收本地生源。此外,在实施“示范”“双高”等建设计划的同时,还要注重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整体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

优化专业布局。从三个层面优化专业布局,使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化、集群式发展。国家层面,通过“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国家级资源库、精品课程、教师团队等项目,重点支持建设工业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但紧缺的专业,引领相关产业发展;对部分高技能人才紧缺但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可以由少数有相关办学基础的职业院校开设,面向全国定向招生或委托培养。省级层面,综合考量职业院校专业优势、各地市主导产业以及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等因素,统筹布局,通过实施高水平专业群、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等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前瞻性、战略性优势专业,支持不同职业院校做大做强各自有特色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错位发展。院校层面,要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做好专业动态调整的“加减乘除”,积极打造若干有特色的专业群,提升专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

深化教学改革。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精准对接市场,及时把握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岗位和能力结构变化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或开设有特色的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紧密合作,结合学生职后发展通道系统建构专业课程体系;产教深度融合,通过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水平专业群、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或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担当作为、开拓创新,着眼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全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并引领带动其他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整体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