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赛教”融合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路径
发布日期:2021-06-15 08:17

一、“产赛教”融合模式下的教师能力提升的路径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尚待提高,对接产业不准,表面上表现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深层次表征为职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这种现象在贫困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而解决关键是将“职业性”、“适应性”和“示范性”表征根植于教师培养全过程,进行职业教师赋能。

1.1“产赛教”融合模式助力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逻辑过程

从内涵上看,“产赛教”融合模式是产教融合适应区域发展的一种模式,立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破除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封闭”和“孤立”以及中西部产业发展不均的现实问题,逐渐形成基于“职业性”、“适应性”和“示范性”的认识思路,以职业技能大赛的刻意训练法为中介,通过“产赛”、“赛教”“产教”等三维度立体融合,助力教师适应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两个领域跨界行动的一种育人模式。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院校“产赛教”融合模式,具有独特优质,一方面降低了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又解决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在“职中”的“职业性”、“适应性”和“示范性”培养和评价的现实问题,将企业技师所具备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精湛技术技能、大赛导师所拥有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与刻意训练法,以成果为导向,内化为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推动教师育人能力显著提升,打造集“技师”、“教练”、“教师”素质融于一身的教师。
  1.2“产赛教”融合模式助力教师的能力提升的实施理路

“产赛教”融合模式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关键是教师的高质量。“产赛教”融合模式助力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逻辑是以技能大赛为中介育人场域,将技能大赛训练过程所呈现的有效方法,按照教学规律内涵教学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并将教师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生产场所、竞赛场所和教学场所间科学转化与规整,形成“以产促赛”“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实施逻辑,旨在将“产赛融合”、“赛教融合”和“产教融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结构化融合。

以产促赛,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产”是企业行为,产业关键技术的实施过程或流程具有严格要求,直接转化为教学过程,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实施,结果可想而知,与预期需求差距甚远。“以产促教”的过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将产业生产或工作岗位的关键技术、先进工艺或者技术流程,按照职业技能大赛(赛程和标准)科学设计竞赛内容,并将此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任务,通过刻意训练的方式,营造学生自我竞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克服自我学习的习惯路径,逐级科学建构学生的新的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挑战自我,走出舒适区,进而培养学生专注力和自学能力。

以赛促教,培训教师的职业能力。“赛”具有杠杆效应,据文献资料显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制对教师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教练型教师),其非常熟悉大赛赛制、行业规则、大赛的关键技术要求、大赛所呈现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技术要求。在大赛竞争机制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挑战自我,承担任务,研究规则,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和可行的刻意训练法。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职业技能大赛所涉及本专业的最新理论成果、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从教育视角出发,将职业技能大赛所呈现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解与重构,转化为教学过程并能有效实施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善于将职业技能大赛赛程和标准所体现的工作过程转换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形成自我建构式学习。与此同时,“产赛教”融合又蕴含着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价值,将技能大赛中所表征的“德技并修”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目标之中,通过严格的标准和精益求精的技艺,运用刻意训练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修缮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感知,形成自我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层级。

以教促学,促进教师职业能力质量持续提高。职业技能大赛是产教融合项目,是职业教育先进企业的工艺流程或工作岗位表征的专业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个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无法实现的,产赛教融合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类地区区域性产业发展滞后或者产业结构不均衡而带来的教师能力提升的短板问题。

二、“产赛教”融合模式助力教师能力提升的实施保障

2.1 明方向,建机制,构建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

明方向,牢固树立“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理念,注重胜任力的培养。学院层面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工作,围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实际,以教师职业成长为根本,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搭建相适应的平台,从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块化教学团队、创新型教学团队等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有序提高,以此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在“产赛教”融合模式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建立以刻意训练为方法,三场域轮岗的培训制度。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职业院校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训练过程与新时期复合型结构性人才需要是矛盾的,教师无法走出自我舒适区,其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欲望相对是较弱的。

2.2 定岗位,建标准,重构教师评价体系

“产赛教”融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质量人才,而教师是此主题的实施者,培养教师的复合能力,教师知识迁移能力非常重要。首先定岗位是教师角色转换与角色实施的基础,职业院校的教师(特别是核心专业课教师)要具职业性、适应性和示范性,这些特征属性的体现势必要求在不同场域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换的前提是要构建转换机制,研制教师职业能力的岗位标准。职业院校要切实做好不同岗位职责能力和岗位职责分析。如“产赛教”融合模式涉及教师岗、教练岗和企业岗,根据不同岗位对专业发展的要求,制定相适应的岗位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机制,鼓励教师走出舒适区,运用有效的方法,达到职业教师能力的本质要求。再次,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应从“四”有教师入手,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践行师德教师情怀、工匠精神的彰显,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在北京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师资队伍首要任务是彰显师德情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工匠精神也是师德情怀的外显,将匠德、匠技、匠心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比如职业技能大赛、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等都在体现。

2.3 搭平台,重实效,构建教师能力培养激励机制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教师,如何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大潜力激发教师才是当务之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使得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首先是搭平台,学院要切实从实际出发,依托“产赛教”平台,从企业“技师”、技能大赛“教练”、学校“讲师”三个层面出发,为教师搭建培养平台,建立校企互换岗位平台、三师导师制度,企业创收自支配制度,给予教师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工作会更有干劲,让他们在职业教育领域有获得感,有荣誉感,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再者切实提升教师福利和待遇,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建立各项激励制度,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维度入手。在物质层面,某高等职业院校实施“限时性进阶”制度,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教师可获得物质激励,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二等奖者,绩效工资提升一等级,持续享受一年获得国家一等奖者,绩效工资提升二级,持续享受一年,间接破解职称评定指数不足的现实问题。在精神层面,加大教师职业能力价值体现荣誉的倾斜,如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者,经学校评审委员会的测评,直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增加教师职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