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正经历“化学治疗”转向“靶向治疗”的改革阶段。教师、教材、教法具有更新快、变化大、范围广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三教”改革难以掌控,不知道“从哪改”“如何改”的困境直接导致职业院校只能采取“逢教就改”的化疗手段,看似大刀阔斧改革的表象下,是难找症结的实质问题。与“化学治疗”的非选择性改革不同,“三教”改革迫切需要“靶向治疗”,即针对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准确识别当前“三教”病症位点,从而精准地选择病症节点进行改革,达到治愈“病症区域”的效果,而这需要跳出“成果陷阱”的行为靶向、坚持“学生习得”的目的靶向、聚焦“教师改革”的精准靶向。
一、跳出“成果陷阱”的行为靶向
从应然的角度,“三教”改革是围绕教师、教材、教法的战略性、系统性、综合性改革,是涉及“教”与“学”整体闭环的综合改革。但在实践场域,“三教”改革却掉入“成果陷阱”,仅以打造与教学有关的标志性成果作为改革路径。实际上,“三教”改革不等同于高水平学校、优质学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示范性职教集团等荣誉和奖项,也不是通过培育教学名师、开发规划教材、打造“课堂革命”典型案例等项目就能完成。应然与实然的悖论,是内化于这两个价值起点的矛盾,也是对“三教”改革难以把握的外在表现。
一方面,“成果陷阱”的实然价值起点难以摆脱功利性的嫌疑。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人才培养质量是逐步外显的,难以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因此其改革成效往往具有滞后性、内隐性、连续性。这些特征制约着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手段,只有打造标志性成果才能作为明显的表现形式,否则可能落入无人知改、改了无用、无法再改的“三无”困境。另一方面,“三教”改革的应然价值起点是教育性以及职业教育特有的应用性,如何平衡其中的教育性、应用性、功利性,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中“育人”是宗旨,“服务”是导向,而“成果”仅是抓手。故必须跳出“成果陷阱”,牢牢把握“三教”改革对学生个人综合发展的教育性以及回应经济社会诉求的应用性,形成贯彻育人宗旨,把握两个服务导向,建设N个标志性成果的“1+2+N”的“三教”改革行为靶向。
二、坚持“学生习得”的目的靶向
在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侧结构性变革的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职责,而课程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回应时代需求,“三教”改革最终目的要落在提升职业院校的课程质量、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上,为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其成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要以“学生习得”为改革的最终旨归。
为了迎接创新型国家建设对职业教育的挑战,辨明教学资源投入与实际人才产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论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该理论强调以学生需要的能力为导向,促使教学从“教什么学什么”变革为“学什么教什么”,重心从重视教学资源的投入转向注重学生习得的成果,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纵深发展。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能力指标,为“三教”改革指引方向。职业院校应自觉对市场需求概况、专业核心能力、岗位技术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并逐层分解,形成对接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核心能力的毕业标准、囊括岗位技能的教学内容等,做好“三教”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第二,配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为“三教”改革释放动能。职业院校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指标,逆向设计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配置与之相对应的师资、教材、设备等教学条件,并设计支撑课程的教学方法,使“三教”改革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的实施。第三,优化评价考核和反馈机制,为“三教”改革提供保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具备“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所以职业院校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学生习得”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其成为完善“三教”改革的重要依据。
三、聚焦“教师改革”的精准靶向
一切变革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从整体教育系统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把“教师”视为中国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资建设问题既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制约教育发展质量的瓶颈,教师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从“三教”内部关系来看,通过教师改革才能实现教材和教法的根源性改革,而教材和教法改革是推进教师改革的重要手段,可见“三教”改革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矛盾皆是教师改革,“三教”改革理应聚焦“教师改革”的精准靶向。
“教师改革”何以可能?从国家层面看,政府给予职业教育教师改革的政策红利不断加码,致力于解决体制不顺、投入不够、路径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兼职兼薪”“职称改革”“国外研修”等成为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高频词汇,这些举措的落地,对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学校层面看,可采取建制度、搭平台、组团队的改革方法。一是建制度。职业院校沿袭了普通教育的部分制度,在当前应接不暇的职教改革中所显现的稳定性和抵抗力不足,相应的制度难以关照各方协同互动的关系,亟须重建制度,如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二是搭平台。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密切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让企业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职业院校还要与社会密切联系,搭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面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三是组团队。职业教育“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个体结构化”走向“团队结构化”。强调校内教师的相生相长,注重教师专业结构的内部跨界,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协作共同体。注重校外教师的互补互通,构建教师来源结构的外部跨界,建立学校教师与各领域专家结合的复合结构型团队。内外跨界的教师团队,使得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的资源汇集,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