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教师的有效策略
发布日期:2021-10-08 15:05

       一、引导教师树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工作动力
       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并不真正清楚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学生的培养目标,他们只是按照教材内容或学校制定的有关课程体系按部就班地“上课”,只要学生能够考试及格并顺利毕业,自己就算完成了教学工作。受此观念的影响,这些教师并不能将专业技能真正扎实地传授给学生,也就不能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定位要求。另外,虽然有一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实践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但也仅表现为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和实习,对于自身的实践技术能力和指导能力没有更高要求,达不到应用型教师的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专职教师将应用型教师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教师培养规划。例如,可以通过开展职前和在职培训、专家讲座、同类院校教师交流会等形式,不断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应用型教师的具体内涵,增强其努力成为一名应用型教师的意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探索建立与应用型教师标准相对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目标导向性,激励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并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应用型教师的相关能力,进而在学校中形成争作应用型教师的文化气氛。
       二、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培养平台,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应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师培养平台。要以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实践与研发等方面的结合为着力点,全方位拓宽各类交流与合作。第一,在校内应着重加强各类重点实验室、实训室、模拟操作室等平台的建设,配备先进的操作设备,并定期与一线企业进行交流,以保证为师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在加强相应平台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应对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督促教师正确使用各类平台与设备,避免出现由于教师自身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实验室、实训室闲置的现象,从而出现资源浪费。第三,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应用型项目的申请和研究等活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锻炼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第四,在校外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和校际交流平台。通过同等类型的院校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方法分享,可以相互借鉴经验,提高应用型教师的培养效率;积极与专业相符的地方企业开展多样化的合作,使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应用型教师;选送专业教师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通过挂职进修、合作研发、专业学习等不同的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技术实践水平。
       三、丰富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如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发展成为应用型教师的意识,还有助于快速提升实践技能,掌握应用型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院校要想高质量地培养应用型教师必须优化当前的教师培训方式,拓展教师培训途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政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高职教师政校企合作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高职教师职业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和未来发展走向。高职院校应努力加强与当地政府、同类高职院校、乡镇企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合作,打破传统“校-校”教师培训模式,逐步构建政、校、企、师协同参与的“四位一体”教师培训模式。
      让教师培训走出学校,走入实践场地,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灵活调整培训内容与进度;加强与校外机构的交流沟通,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座谈会等方式优化培训效果;在校内组建应用型教师专家培训团,定期为学校的新手教师开展培训。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训前应对教师的训前水平与培训需求进行调研,据此确立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以保证为教师开展最有价值的培训。
      四、完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教师的过程中,应该利用激励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争做应用型教师的愿望。第一,应合理选择应用型教师激励方式。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教师的需求灵活搭配选择激励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应用型教师评价标准和考核制度。例如,将应用型教师的评定考核纳入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绩效工资、荣誉奖励等;对考评合格的应用型教师可以在学术休假、进修培训、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优待的待遇;对于参加执业技能培训并通过相关等级考试的教师给予额外绩效奖励;对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表现突出的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实践服务项目等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应用型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额外奖励并纳入绩效评定指标中。第三,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发展氛围,强化学校内部的竞争意识。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与科研争先创优竞争,打破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破除论资排辈思想,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进修培训、科研奖励、福利待遇等方面逐渐向青年教师倾斜,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另外还可以在学校的各院系、单位之间以及各院系、专业之内开展应用型教师评比活动。对应用型教师培养成效高、质量好的单位院系进行荣誉激励和公开表彰。
      五、健全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训管理方式
      在应用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针对教师发展应建立培训、考核、使用一体化的培训管理机制,以保证教师能够掌握实践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体来说,在培训工作开始前,学校应同参与教师能力培养的合作机构如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合作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对培养环节和培养内容进行评估、检查,为教师制定一套完善的培养规划。在培训工作进行中,学校应与合作机构协商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培训管理、监督制度,明确各方分工,清晰各自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职责与任务要求,并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对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帮助教师发现培训中的问题,督促教师高质量完成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设置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是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方法。在培训工作结束后,学校与合作单位应按照教师培训期间的表现情况和培训成果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另外,对于教师培训效果的检验并非只体现在培训结束时的考核上,而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将培训中所学的技能实际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教师培训的监督、考评期延长,对其实际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监督和评价,帮助指导教师解决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以督促教师真正向应用型教师转变,将培训的实际成效发挥至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