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使人与职业相结合
发布日期:2021-10-18 09:57

      “职业教育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教育,不能以普通教育的视角来解读。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质上是适应现代化的新型技能人才,是能够与现代技术应用相匹配的技能人才,不是技术和技能的简单叠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善学对话本刊,强调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价值,阐释了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途径和要求。他表示,只有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职业教育的文化共识,才能办好有竞争力的职业学校。
      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施行25年后进行首次大修,《修订草案》第三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孙善学对此进行了解读,“要说清楚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要选好方法和维度,不能用普通教育一个维度来解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既有教育性又有经济性、社会性。”
      普通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传授不同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年龄印记。九年义务教育使学生们掌握了一生当中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但他们初中毕业时往往只有15岁,距离法定劳动年龄——16岁还有一年的年龄差,怎么办呢?很多国家为此建立了职业学校,用以承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使之具备社会就业的技术技能,能够平稳地走向社会。孙善学强调,“职业学校教育是国家为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岗位做出的制度安排,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能让没有技能、尚未做好职业从事准备的年轻人进入社会。”15岁初中毕业的学生如此,18岁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是如此,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也会面临如何走向社会的问题。“普通高中、普通大学没有专门解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教育计划,解决就业问题不是这类学校的教育特长。”孙善学颇感遗憾地说:“现在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起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少了很多,而且大部分社会实践是尝试性、体验性、验证性的,不能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内容与实际职业需求不相适应,然而企业需要的是能与其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人才,这种脱节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就业的压力。”当前复杂的社会劳动,需要正规化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走向社会,通过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他认为,“职业教育连接社会大舞台,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
      “一百多年前,职业教育的目的已经明确。”1917年,黄炎培等社会贤达,抱着教育救国的宏愿,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出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孙善学表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与职业相结合,解决就业和乐业的问题”。他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看好,认为目前职业教育生源吸引力不足,只是因为人们没有准确地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功能。“如果能够让大家明白职业教育是走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加上国家大力培植职业教育的就业优势,就能消除人们的误解,让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三管齐下多途径培育人才
      人们需要接受职业教育,以便适应社会,符合职业岗位要求。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职业教育不能“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只从教育界做工夫、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要办好职业学校必须多方配合,多种途径进行。孙善学认为,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可以通过学校、企业、社会三种职业教育途径进入社会。第一种途径是职业学校,这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孙善学说:“就业不仅是年轻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就业都是大问题,几乎所有国家都创办职业学校,用以帮助公民提高就业能力。”《世界人权宣言》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职业教育。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越普及、越发达,说明这个对促对促进就业的义务履行得越好。德国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产品背后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做支撑。
       第二个途径是企业的职业教育,学生直接进入企业,接受企业的岗位培训。企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是“用什么,学什么”,精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尽管企业职业教育办学效果好、专业更对口,但仍然要客观地看待企业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费投入问题和人才流失现象。企业对职业教育办学之所以缺乏动力,不是因为企业不需要人才,而有着较为复杂的多方面因素。“实际上,企业是真正的用人单位和受益者,企业办学的积极性来源于自身的需求,它是最支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要从职业出发,让企业有充分的发言权。光靠学校不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必须有企业参与。”孙善学表示,如果企业没有从职业教育当中获益,就算出台再多的政策也无济于事。想要激发企业热情,必须深度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解决企业用人的问题,才能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学校要坚持类型教育的定位,念好产教融合的经。现在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但春天里能开出什么样的花,还需要学校认真播种、好好培育。”第三种途径是社会职业教育,通过社会化职业培训帮助年轻人进入社会。“学校、企业和社会是职业教育的三大支柱,构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三者协同、互相配合,才是健全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要参与到企业的职业教育和社会的职业教育当中,一起构建国家技能形成与积累制度。孙善学强调,“我们不能把职业教育体系简单地认为是中职、高职和大学职业教育,不能用普通教育的视角来解读职业教育。技能本无学历层次,但有高低之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有连接社会用人体系的功能,都能架起就业的桥梁。中职、高职都是为了让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高职院校不是为了承接中职毕业生而建立,应该把握好职业院校办学的就业导向。”
       三、职业人才多样化的职业教育
      “一个国家技能形成和积累的制度,是关系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技术可以引进,但技能不能引进,必须通过人的技能应用、积累,参与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成果,推动经济发展。”孙善学非常强调技能的积累,他认为瑞士的手表做得好、荷兰阿斯麦的光刻机达到很高的水平,都有技能积累的作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是技术加技能型人才,而是与技术应用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技术进步一定要同时开发技能,否则技术和技能就无法相互匹配、互相结合。”他表示,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破传统简单的学徒制模式,培养具有复杂技能的人才,是适应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对于中职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孙善学给予了肯定。“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是复合迭代的,既需要简单的技术技能,也需要高端的技术技能。”其他国家的职业学校等同于我国的中职教育,但没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解决15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通过职业教育走向社会,到了18岁之后,这些国家不再举办相应的职业学校,而是交由企业或社会去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早期的职普分流。以德国为例,德国职业体系非常健全,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孩子们在选择职业教育时,非常清楚未来的保障如何,因此德国的职普分流做得很好,有60%的孩子从职业教育走向社会。“这是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清楚职业教育的就业走向,对未来发展有信心,福利待遇有保障,中考职普分流就不会产生焦虑。”“中国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如果真正按照国家的顶层设计来开展高职教育,将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否则,一旦思想理念没有跟上,高职教育的方向就会产生偏差。”经济高质量发展,既取决于是否拥有本国技术,更有赖于与技术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孙善学认为,“我国创办高职教育非常有必要。未来,中国经济的真正腾飞,必将取决于高职教育,以及更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孙善学再次强调“,职业教育是帮助人走向社会的教育,并不是升学的通道。要根据不同的职业需要,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因需育人。”
在中国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大国工匠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才,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对于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培育,学校可以参与其中,但最重要的培育环境是社会实践。
“我们一定要从内涵出发,完整地看待大国工匠,而不能片面地认为大国工匠只是手工艺人,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给大国工匠贴上技能强而理论弱的标签。”孙善学强调“,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技能达到一定高度,也必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当大国工匠进入职业学校中,本身就带有技术技能的基因传承和榜样示范作用,可以影响或培育出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
      四、深化产教融合培育精准职业人才
      “职业学校搞的是精细化教育,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建设、合理分流,其专业设置要小而精,不能大而全。学生选择了职业学校,老师要告诉学生未来能到哪些企业就业,让学生清楚未来的就业方向。学校要为学生的就业负责,如果不能提前打通学校与企业的就业通道,就不应该贸然创办专业,随意招生。”孙善学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跟企业用人需求高度融合,要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时刻牢记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可以辩证吸收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优势,但不能照搬或重复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至于对职业教育的成果好坏、专业好坏的评价,需要全面考核就业对口率、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方面。产教融合做得好、基本办学模式抓得准、有企业积极参与的专业,才是好专业。“虽然基本上每个专业都有企业参与,但大多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职业教育要想办好,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产业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产业和企业需求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不是培育普遍适用人才,而是培育精准职业人才,应该具有地方特色,以本地生源为主,兼顾少数生源自然流动。“如果专业的设置与当地的产业和企业需求不相符,则应该考虑是否取消专专业,而不是通过面向全国招生抵消矛盾。”职业学校办学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地区经济和产业规划,让产业离不开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离不开本地产业的认可。每一种职业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增加技能经验或理论知识。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质,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让人们拥有与其职业相匹配的技术技能。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就很难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就可能因为不熟悉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不具备职业经验,而产生很多的问题。职业教育的专家和教师,需要有共同的办学文化、一致的办学观念,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办好有竞争力的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