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逐步由“样板房”演化为“新常态”,其成效成果不断凸显,但也暴露出如少数教师育人意识有待提升,思政课育人价值有待充分挖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待提高,以及课程思政建设配套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达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要求的目标要求,必须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解决“能不能”与“怎么能”: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
一是树立整体性课程思政观。高校党委、行政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自觉,通过典礼、报告、讲坛、形势与政策课堂等载体讲授思政理论课,示范带动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用心用力聚焦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机制攻坚”作为重要抓手,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各自为政的问题,构建主体协同、资源汇聚、要素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
二是完善考评体系。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部门和院系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与部门、院系特点、职能相匹配的导向明确的考评体系,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硬约束”,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梗阻问题”。健全教师分层分类考评体系,采取全面考核与重点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把教师教学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结合起来,给予教师探索空间与时间,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将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质量管控。把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对应部门和教师,督促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形成“评价—诊断—反馈—改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管控体系。
二、解决“要不要”与“会不会”: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
一是加强理念培育。通过政策引导、培训辅导、专题报告等形式,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教师心中,成为教师共识;加强教师创新理论武装,引导教师铭记教书育人天职,同时增强教师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困惑、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延伸课程思政建设空间,引导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通过人格魅力、价值导向去感染影响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二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坚持引培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结构,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在各级各类培训中设置课程思政建设专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们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技能,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三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促进专业教师、管理者、思政教师、学生等群体之间交流互融,建立案例库;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沙龙、集体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活动,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成立课程思政指导督导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导与帮扶,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一对一结对,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三、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灵活供给配置课程思政要素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现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指南与教案设计上,贯穿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实验实训实践等各环节,整体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和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明确课堂教学要求,建立课程思政操作建议规程,通过随堂听课、督导督查、评课比课等活动,加强课程教学的督导与监管,及时跟进课堂中的学情和教情。
二是开发转化教学内容。结合培养方案,根据课程特点,基于教材深入梳理教学内容,围绕重点、难点内容,依托区域资源、学校特色、学生专业、学科行业,联系时代特点、社会热点、学生现实进行内容上的深度开发。结合教师能力特长、性格兴趣、研究方向等组成团队,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分散整合。坚持面向需求,把握需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结合时代特点、学生所处阶段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关注学生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注重知识“迁移”,为学生成长发展奠基。
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引导和体验参与。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生活方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解决“有什么”与“给什么”:加大配套投入支持保障
一是加强资源配置建设。在课堂教学场地建设、教师教学科研办公条件等方面强化投入,建设适用课程思政教学的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条件,为教师教学、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环境,让教师倾情投入。
二是注重激发教师动力活力。发挥荣誉激励作用,在评优评奖中加大对课程思政教学侧重,加大扶持力度。开展课程思政评比创建示范观摩活动,坚持以赛促教,评选、推广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舆论环境。
三是打造学科支撑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院建设,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加强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引导教师开展专题攻关,破解课程思政建设难点问题,以研究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