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2-01-20 09:36

      “岗课赛证”融通不能停留在概念的创生上,必须找准“落点”,向着实施层面转化,将其落到实处,才能发挥育人的实效和功能。某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国家“双高计划”A类专业群)找到的岗位工作任务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赛教融合一体化、证书验收达标化“四化”协同培养模式,便是“岗课赛证”融通的一种创新探索和实践。
      一、岗位制导——岗位工作任务化
      当我们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职场和学场进行划分,职业岗位是隶属“产企工行”职场一块的范畴,“教校学知”属于“学场”一块。怎样把“职场”与“学场”纽结到一起,使职业岗位与学校育人融合贯通,关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层面的践行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层面的落实。做到这一点,实现岗课一体,需要以岗位制导为引领,使岗位工作向任务化转化。
     1.岗位制导功能。职业岗位与人才需求直接相关,决定所需人才的性质、类别、专业和能力的要求,它是以职业形式实施育人过程的逻辑起点,具有多元制导功能。一是需求制导。即岗位需求决定专业的设置定位和方向,有利于构建映射产业链的专业群。如果开设的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岗位需求不匹配、不耦合、不适应,就会造成人才培养错位和供需失衡。二是人才规格制导。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有不同的要求,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特质和素养标准。对培养胜任职业岗位人才的赋能培优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三是就业制导。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与岗位契合、具备岗位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实现。
     2.岗位工作任务化。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从实施层面看,职业岗位是人的工作平台,与人所要做的事及所应具备的能力构成逻辑链接。每一岗位都有许多具体工作,每一工作都要有具体的能力支撑。英国的能力结构体系理论认为,“某一级别的职业资格包括若干能力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若干学习产出,每个学习产出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描述。”职业教育就是要建立起工作与岗位能力之间的关系,而工作任务就是学生与行业企业岗位衔接的唯一纽带。岗位任务工作化要求通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师共同梳理岗位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将其转换成可教、可学的具体教学任务、项目等,建立项目库,为实现岗课一体、课教融通奠定可行性的基础和逻辑前提。同时,在转化过程中,要使具体任务与行动能力对接,做到符合行业标准、契合生产或工作过程、突出技能特色、体现先进教学模式。如学校将实际工作任务或岗位培训的内容转化为工单任务,实施“工单制”项目化教学。
      二、课程实现——工作任务课程化
      岗位工作向着课程转化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步骤,有利于构建映射技术链的课程体系。实现这一转化要从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结构和课程评价方式逻辑要素入手,以践行工作任务课程化的实施机制,实现课程育人的创新。某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具体做法是:
     1. 以岗位倒推确定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倒推确定课程内容是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逻辑,它是基于能力培养目标和行动逻辑建构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是保证课程“落点”在能力上的赋能型课程。它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必须瞄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采用由果溯因之法推导和确认与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
     2.建构“三型递进”课程结构体系。“三型递进”,即“平台+岗位模块+行业应用”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课服务于全部岗位或某几个岗位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的打造。岗位模块课指与X相关书证融通的岗位群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的是学生面向相关岗位群的专业核心能力。行业应用实践课指与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地方优势产业、学校特色专业相结合的行业应用实践课程,这类课程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物联网行业应用中的特殊技能,最终培养出面向产业特色、符合区域经济需要、能力突出的物联网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此三类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核心课再到应用实践课,构成一个逻辑递进的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平台型课程——夯基培元;岗位模块课——赋能固本;行业应用课程——提升发展。对培养学生职业共同的基础能力、工作任务胜任力和核心素养,具有落地支撑、质量保障的硬核效用。
     3.创生“五层进阶式”教学评价模型。基于岗位任务的行动化课程,需要以评价为终点形成反馈调适机制,保证其动态优化、循环改进的机理和功能。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实施模块化学习过程管理,结合学情,建立以成长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采用“五层进阶式”评价模型,通过课堂过程评价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课程单元评价简单工作任务完成能力、课程结果评价工作领域任务完成能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情况评价岗位能力,最终通过企业用人满意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无缝对接。
     三、能力提升——赛教融合一体化
     职业技能大赛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视为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高端延伸和优化手段。代表职业教育的方向,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赋能育人的应然手段,也是整个世界普遍认同和践行的职业教育通行育人机制和逻辑必然。技能大赛的重要在于:“一是有利于职业教育观念更新,确立“能力本位”思想;二是有利于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促进课程改革深化;三是有利于校企合作整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四是有利于展示教学成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五是有利于选拔技能拔尖人才,促进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优化职教环境氛围。”技能大赛的实施要重视赛教融合一体化。做到赛教育人协同化、赛项资源普惠化和赛事训练实战化。
     1.赛教育人协同化。将技能大赛与教学结合、联合企业协同育人是我们赛证融通的重要经验之一。如:某学院“双高计划”A类专业物联网专业群与赛项协办企业共同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和“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三个参与赛项的赛教融合进行全面探索与实践。完善赛教融合方案、共同指导赛训,实施协同育人,全面地解决了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同时,将国、省、校三级比赛机制全面融入教学过程,教砥砺支撑赛,赛拉抬提升教,二者协同并重,取得了赛教双赢的显著成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应用技术赛项,我校获得五连冠的殊荣。
      2.赛项资源普惠化。开放“赛教融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学生在时空上自由进出实训场所的环境,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用密码、指纹等“全天侯”进出实训室开展项目实训。这样将赛项资源惠及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营造公平的学习和训练环境,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几个参赛选手,使技能大赛沦为有失公平的另类的“精英”教育、“掐尖”教育,这与赛教一体化、惠及一切学生的理念是根本背离的。只有赛项资源普惠化,让更多的学生普遍享用优质教学资源,参与到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中,使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得到开发和培养,才是技能大赛举办的本心和初衷。
      3.赛事训练实战化。技能大赛融入育人过程必须注重实战化。实战化,一要设置真实化赛项。即选择源于行业企业、能与岗对接的真实典型项目,这样才能岗赛一致,练就岗位需要的真实技能。二要比拼高端化赛技。即技能的比拼,尽可能选择吸纳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技能,发挥大赛的标杆、导向和引领作用。三要赛程训练严格化。即赛训过程一定要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按照工匠、大师的标准去苦练严训。四要赛果评价公正化。杜绝评定过程的作弊等干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信度。
      四、终端检验——证书验收达标化
      这里所指的证书包含了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习结果达标的一种证明,是一种检验机制。岗课赛证融通是以取证为终点的模式,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有学习,无证书,是没有达标的学习;有证书,无学习,是注水假冒的证书。就是说,证书是一票否决的终极指标,没有证书意味着学业的失败和质量的低劣,只有学业达标、获取证书,才是要素完备的模式和结局完满的过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1”即毕业证书,“X”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是一种促进“三教”改革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培养终端检验的内涵所在。我们的做法是:一是重视学生书证融通的双证获取和双证就业,紧跟物联网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融合行业标准和典型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及其新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获得行业检验、认可的“X”证书,为他们毕业时持双证就业提供支撑,增加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砝码。二是重视课证融通的过程赋能,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和考证内容,梳理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考核要点及有关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素养的对应关系,研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群)课程内容的融合路径,并以具有对接产业、岗位需求、应用能力培养的“三型递进”课程结构体系实施课证融通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