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与现状
发布日期:2022-04-13 09:46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构成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指通过长期实践与培养获得的、工作中所具备的各项品格特征、行为规范的集合,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四个方面。其中,职业技能是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显性表现出来的职业能力素养,其他三项则是通过培养和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沉淀下来的职业核心素养和个人基本修养。
      1.职业技能素养。包含专业学习能力、岗位操作技能等,是直接与职场环境和岗位工作相对接的。专业学习能力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岗位操作技能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实际动手与创新能力。
      2.职业意识素养。包含职业认知、职业态度与合作意识等,是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社会定位的思维方式。职业认知是学生对将来从事职业及匹配度的不断深入理解;职业态度是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兴趣和喜好,关系着职业行为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职业行为素养。包括工作学习行为、日常生活行为等,是帮助学生树立从业人员良好职业形象和职业操守的作风与习惯,对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维护行业企业声誉、自觉弘扬行业企业文化、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职业道德素养。包含职业纪律、职业品德、职业责任等,是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进步、追求职业发展、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品格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利于学生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形成。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现状
      1.职业技能素养教育缺乏从学校为主走向校企并重的主动性。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是岗位(群)工作的职业适应与能力拓展,需要根植于企业生产运营的“土壤”之中,方能取得培育实效。但因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高职院校往往自己主导了本应由校企双主体共同实施的职业技能素养培育,导致培育过程“营养不良”,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大打折扣。
      2.职业意识素养教育缺乏在企业主阵地协同贯通实施的机制。职业意识是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从新生入学伊始就紧紧依托企业共同培养职业意识,必将导致学生正确就业观和职业归属感的缺失。目前许多企业存在的“重学生毕业进企入职、轻学生职业意识入脑”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对高职人才引进的规模与质量。
      3.职业行为素养教育缺乏深入合作企业挖掘身边案例的举措。工匠精神凝聚了职业作风和职业操守,是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也是高职学生需要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高职学生职业行为素养培养的价值引导和评价标准。一些高职院校只关注合作企业的技术资源,忽视了企业中大量存在的工匠精神与优秀员工案例,导致职业行为素养教育缺乏实效性。
      4.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缺乏融入企业真实环境的思政教育元素。高职院校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重要抓手是思政课程的实践化以及课程思政的项目化,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就是要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政教育与校企合作难以深度融合的问题,导致推动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感受职业道德规范、接受职业道德约束缺乏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