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筑基:厚植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
工匠精神生长于企业,却萌芽于教育,厚植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就是要把培养劳动者“工匠精神”的意识渗透到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育人格局等方方面面中去,以促成劳动者“自我的实现”,完成对异化劳动的超越。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马克思曾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长久以来,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培养,忽视了对劳动者主体价值意识的唤醒。但其实,如果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脚踏实地的耐心和恒心,工匠精神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工匠精神所追求的不只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优秀的道德品质、执着钻研的做工态度以及道技合一的和谐境界。一言以蔽之,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己成,则物成”。其次,要设置配套的教育课程。作为劳动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发挥其本身具有的重要阵地作用,开设如课堂专业技术训练、课外能力素质拓展、求职面试基本礼仪、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等系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以课程模块的建立消解社会的“唯分数论”,重视“做实干家”。最后,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格局。在课程体系的支撑下,大、中、小各学段中可以将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的培训有机衔接,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互动发展中将工匠精神所凝结的“认同”“师道”“制造”“创造”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通过“学生进企业”“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推动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促互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扎根在这样的教育沃土里,劳动主体明晰劳动是自我的追求和实现,是应然的人的“类”本质而非“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二、环境协同: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
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与当前社会劳动的快节奏截然不同,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积极社会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前提。首先,要营造“崇实尚业”的社会风气。“工匠精神”不仅要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社会、进企业、进人心。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精益求精”“劳动光荣”“创新伟大”的职业精神和情怀,激发劳动者潜能,带动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投身到钻研创造中去,感悟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要将工匠精神作为引领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旗帜,着力发挥企业文化在弘扬工匠精神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方针政策,让人们感受到这个时代是属于劳动者的时代,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成为新的时代风尚”。在“崇尚技能、尊重工匠”的氛围影响下,劳动者可以感受到社会及工作单位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可,大胆而放心、自由且幸福地进行劳动创造。其次,要充分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扭转人们对大国工匠的刻板印象。当今社会,很多人仍然认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迫选择的发展道路。其实不然,产业工人、尤其是高素质的技能型工匠是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回顾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精雕细琢的手工瓷器、简便实用的发明创造等凝结和反映了我国工匠精神的文化资源代代相传,这都为我们营造“崇尚实业”的社会风气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最后,要加强市场环境的监督与管理。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生产领域中忽视产权专利、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制造厂家仍然存在,做工粗糙、假冒伪劣的山寨产品在市场中鱼目混珠;流通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规矩有序的市场环境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保障,只有严格把关产品品质、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确保交易公平有序,才有利于保护好劳动者发明专利、实现好消费者个人权益,避免在劳动产品生产、流通等过程中出现人为物所支配、价格哄抬炒作等异化现象。
三、榜样指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学徒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承担着培育和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其主要培养模式就是学徒制。进一步优化现代企业中的学徒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树立杰出工匠模范。榜样的作用是感染人心的。榜样引领旨在培养劳动者的“主体道德感”,使其自觉学习大国工匠对待劳动成果、劳动过程、劳动关系的方式方法,从自身内在出发,全方位克服劳动异化的种种表现。首先,企业要发挥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定期对行业中的优秀技工典型给予肯定,让优秀从业者“在经过一系列审核、公示、认定、表彰程序以后,以劳模身份再次回到劳动者之中,发挥其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典型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其次,要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组织学习工匠大师的真人真事,总结优秀工匠的日常成长规律,复制成功经验予以推广,从而更好地引导年轻从业者从中获得启迪和鼓舞,自觉向榜样靠近,在全行业形成争当先进的向好氛围。第二,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产学研三阶段有机融合。产学研结合旨在提升劳动者的“技艺习得感”,以高超的技术技能培养克服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作用。相较于传统学徒制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学徒培养模式,首先拓展了师徒双方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徒每周可以合理安排自己在职业院校学习和在实训基地操作的时间“学生”和“实习生”的双重身份配备“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带教师傅”的双导师制,让学校和企业的双轮驱动作用更好地得以发挥。秉持着“做中学”“做中教”“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研相结合的学徒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场域和企业工作场域、科研育人过程与技术创新过程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在多元的培养情境下,在实践中习得技术和技能。其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学徒培养模式还有助于传帮带的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日常的自身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与带教老师的言语沟通知晓企业文化、洞悉行业标准、明确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提升自我技能,更可以在师徒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在实际操作中所展现出的攻坚克难、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等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向师傅看齐。“道技合一”的培养模式让受教育者对工匠精神耳濡目染,日后踏上劳动岗位时有意识地向实现“劳动的自我追求”靠拢,并疏离“异己的劳动”,真正将内化于心的教育理念外化于劳动实践。
四、顶层优化:形成健全的政策制度保障
劳动者自身的修为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包容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前提和环境前提,政府、企业等多方为其提供的制度保障则是其坚实的后方依靠。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奖惩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劳动者发挥主体创造性,努力形成正向竞争的工作氛围。面对当前劳动过程中尸位素餐的异化现象,在完善原有工资分配机制的基础上,企业要善于运用奖惩机制激励劳动者积极践行工匠精神。一方面,对于在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创新导向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劳动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使这部分劳动者在生产创造中的辛勤付出得到相应的回馈;另一方面,对于不履行职责、违反行业规范的行为也要坚决予以批评警告和相应的处罚,充分发挥制度的顶层约束和警示作用,督促劳动者日常就养成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最终外显为蕴含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其次,要采用多维立体的评价模式,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在考核内容方面,不仅要注重对劳动者能力、技艺的考察,更要注重对其德行的考察。在职务晋升、评定先优时,可以将恪守职责、品德高尚等指标纳入评价标准或作为加分项予以政策倾斜。在考核方式方面,可以采用校企双方评价、专业知识考核、职业素养评价与实践技能考查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考察形式取代传统的绩效考核,推动形成灵活有效的考核机制。在晋升途径方面,要给予劳动者们人生出彩的机会,拓展他们的晋升路径,给予工匠们,特别是年轻工匠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保障制度,多方齐心协力培育“中国工匠”。完善配套的保障制度是劳动者安心学习、专心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发挥服务职能、创新管理体制的重点工作。要在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保护、职工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增进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劳动者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增强克服劳动过程中不情愿、不主动的异化感受,让工匠们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职业上有保障、经济上有实惠,让工匠精神自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