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会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巨大冲击。
一、人工智能挑战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
人工智能是非常典型的交叉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综合专业实力。由于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和相应岗位需求的变化,必然会涉及到发展新专业、淘汰不适应的旧专业和对已有专业内涵的升级,在现实操作中也将面临不小困难。
二、人工智能挑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
人工智能虽为市场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但重复性和程序化的岗位正被逐步替代,并会降低对低技能人才的需求,创造的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本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需要赋予受教育者新技术和新技能,使其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转型而不至于被技术淘汰;同时,高职教育也负担了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以此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当前供求差距较大,除了数量上的供求不匹配,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难以适应新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无法满足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造成了人工智能技术行业的人才供求出现结构性问题。此外,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应用学科的一个方向和分支,计算机应用学科又是计算机三个学科之一,所以过去所培养的人工智能人才和现在的发展趋势很不适应。为此,除了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还要加大交叉人才的培养力度。
对就业岗位而言,当程序化工作交由人工智能自动完成后,需要就业者独立解决问题或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求会因此上升。因此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中挖掘学生个体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特质,如个性化、创造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培养目标侧重点的改变,无论是引发设置人工智能专业或相关专业,还是带来既有专业内涵的提升,均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三、人工智能挑战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
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界的应用,带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变化,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如开设人工智能专门课程、人工智能与专业融合课程,或在专业课程中置入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内容等。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是一种复合技术,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和技术,这对于学制短、专业化早的高职院校专业来说,如何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一项挑战。此外,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虽然目前本科阶段刚开始设立人工智能专业,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已经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积累了大量经验;对高职院校而言,既无经验可参照又面对更新和交叠均有很高要求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也是要面临的挑战。
四、人工智能挑战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及主体地位
一是对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一方面,作为一类更新快、交叉性强的专业知识,人工智能专业及相关专业对师资的专业性和复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拓展,这对教师创新教育手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化素养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师资力量,难以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课程体系;同时对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不多的高职院校而言,师资队伍也面临着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否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问题。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传统主体地位受到冲击。为了能够使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顺利对接,高职教育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其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当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于高职教育领域时,其内部的传统教学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在目前“弱人工智能”的发展框架下,机器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主体地位,但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下开展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还是会对传统师生间的二元教学结构产生冲击。
五、人工智能挑战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校企合作能力
一是高职院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难以支撑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要求。人工智能本身的高速发展往往要求人工智能专业要有相关的研究课题作支撑,以跟进技术发展态势,同时密切关注在实用领域中迫切需要的人工智能应用情况,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差距还不小。另外,人工智能设施设备昂贵且更新淘汰较快,这对于高职院校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二是合作企业的选择面临难度。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产业应用发展迅速,需要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参与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平台开发、资源建设等,通过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企业合作来对接市场,确保技术的适用性甚至是引领性,而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等条件,是否能够找到适合培养相关人才的合作企业也面临着挑战。综上,面对新形势新需求,面向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主动求变应变,把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知识背景或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