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企、校”协同的工作主体
1+X证书制度是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主体实施,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试点推进过程中,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通盘考虑辖区内产业结构特征、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等因素,统筹本区域试点工作;需要行业企业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着眼行业发展对人才与技术技能需求,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标准并持续优化,推动证书与标准获得国内外行业企业广泛认可;需要职业院校主动承担起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责任,积极参与试点工作,探索书证融通途径,精准对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师资结构和教学资源,打破岗位与工位间的固有屏障。
1+X证书制度作为一种新兴制度,涉及范围广、机构多、流程长、人员复杂。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必须建立起“政、企、校”三方协同的工作主体。一是政校高效联动。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优势,职业院校积极配合,从全局角度出发,遴选辖区内试点院校、试点证书,确定试点专业、试点规模,开展教师培训、学生培训和考核,协同推进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实施流程。二是校企各展所长。职业院校发挥教学资源聚集和育人经验优势,弥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可能存在的短板;培训评价组织根据所在行业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制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助推职业院校专业转型升级,解决职业院校特别是偏远地区职业院校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难的问题。三是政企互为补充。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视角与统筹协调作用,引导试点工作科学推进、规范实施;发挥行业企业市场机制优势,由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标准的培训评价组织对证书的声誉负责,获得市场认可,形成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岗、课、证”融通的工作内涵
“岗、课、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逻辑起点,“1”指的是学历证书,是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凭证;“X”指的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对特定职业技能掌握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凭证。“1”与“X”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其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岗”是岗位需求,“课”是学历教育课程,“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岗”是“课”和“证”的依据,“课”是在专业维度满足“岗”的培养需求,“证”是在某项职业技能上对接“岗”的需要。“岗”“课”高度融通是学历教育高质量的必然路径,“岗”“证”高度映射是有价值“X”的重要基础,“课”“证”融通是院校学生获得“证”的必然选择。因此,以“岗”的需求为依据,将“证”的标准融入“课”的内容,做到“岗”“课”“证”融通,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即可具备考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能力。
三、“引、管、监”结合的工作方法
1+X证书制度是一种新兴制度,应根据试点的进展不断优化和完善实施路径。在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机构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管理及监督职能,做到“引、管、监”结合。一是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工作中的引导职能。通过统筹协调、专项支持、项目引领等方式,促进职业院校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民生基本需要开展试点。二是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推进过程中的管理职能。通过建立运行规范与管理机制,促进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岗位真实需求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出发,科学规划试点工作,分批分专业开展试点,合理确定试点规模,规范组织试点考核,切实保障试点进程中“1”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三是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和培训评价组织试点工作的有效监督。树立试点工作典型,及时通报试点推进不力的院校和清退社会企业认可度低的证书,保障试点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四、“校、师、生”共进的工作目标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目标是要增强院校办学的适应性,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及技能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一是促进院校发展。试点实施的过程是职业院校对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不断优化专业办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的过程。1+X证书制度为职业院校带来了行业企业广泛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大大降低了职业院校获取行业最新技术、最新资讯、最新标准的难度,通过对标建设,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二是促进教师发展。为了满足学生技能培训需要,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应先“吃透”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保持自身技术技能水平与行业发展的同步。随着试点的推进,通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融合实践探索的机会越来越多,职业院校教师书证融通研究能力也将得到逐步提升。三是促进学生发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标准的出现,推动了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的高度对接,为职业院校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实现学生在专业领域细分范围内的水平评价,解决职业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难的问题,确保学生“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