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政策理路与实践进路
发布日期:2022-07-11 09:46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下文简称“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需要遵循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规律,围绕“谁来教、谁来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这些根本问题,挖掘职业教育“教”与“学”的内在逻辑。在科学把握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和内涵要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三教”改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凸显类型特色、增强适应性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实践进路,对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政策理路

 

  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发挥着关键作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是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其中,政策的持续推动、有效规范、评估督导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地也需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撑。“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其成效成为检验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国务院等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等政策,明确不同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三教”改革的任务。

  国家通过政策引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具体政策,推动“三教”改革见行见效,如《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指出“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决定实施职业教育 “三教”改革攻坚行动等。这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厘清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具体表征提供了政策依据。基于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核心要素,根据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与“学”的规律,通过分析近20年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相关文件,挖掘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政策蕴含与具体表征,(见表1)抽离出职业教育政策在推动“三教”改革中的走向。
  (一)宏观转向具体:政策的操作性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满足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需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其中,表述为“大力推进”“大力发展”的政策有《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由于职业教育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更倾向于有无、多少、能否的问题,职业教育政策中有关“三教”改革的内容比较宏观,更多是方向性的,缺乏具体可操作性。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等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了更高要求,在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也更加具体。在“三教”改革政策内容表征方面: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加强专业实践与考察,引入企业专、兼职教师,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学历层次;二是推动课程和教材改革,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教学活动要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和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四是促进信息化建设,开发多媒体教育软件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需求转向供给:目标的导向性显著增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转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发挥着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在“三教”改革政策内容表征方面:一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与专业标准,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专兼职教师相关制度,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研究水平;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四是提高信息化水平,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开发并应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三)层次转向类型:改革的指向性不断明确

  关于职业教育是层次还是类型的争论,在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在政策层面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有关的政策和实践更加聚焦类型特色。2022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作为一种类型,职业教育在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区别于普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职教20条”作为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在“三教”改革政策内容表征方面:一是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任办法,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二是在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中纳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国家规划教材,对接信息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及时动态更新专业教材,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的信息化资源;三是适应“互联网+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四)数量转向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日益凸显

  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前途广大。《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311.81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1590.1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900多万人。数量已经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在规模基础之上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是职业教育未来15年发展的蓝图。按照“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市场、促进就业,面向实践、强化能力,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需要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三教”改革政策内容表征方面:一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二是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更新教学标准与内容,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分层规划,开发模块化和系统化实训体系,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三是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融入思政元素,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四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吸纳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的参与,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材、实习实训、信息化等标准,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健全质量年报制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二、职业教育“三教”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顺应数字化教学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提升技术的支持水平,持续推动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持续升级,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生产领域中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范围广、内容新、内涵深,相对而言,职业教育在专业升级、课程开发、教学创新、评价完善等方面探索滞后,“三教”改革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团队结构来源固化、信息素养不足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来源来看,主要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和有行业企业经历人员。高校应届毕业生存在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组织教学过程易于倾向理论教学;行业企业人员具备企业生产经验,能够基于工作实际开展教学,但存在理论素养偏弱、教学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教师来源固化、结构惰化问题,反映到教育教学当中,表现为教师缺乏整合资源的平台思维和创新教学的设计能力等。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时代,教学环境从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形成人与技术高度协同的个性化、泛在化、智能化双空间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强调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需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精准化的“教”与个性化的“学”,实现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学生也从被动的信息受体和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方法和偏好的研究者、协作者与实践者,转变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学习反馈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化评价,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行为,通过智能分析与诊断,促进教与学的及时改进,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学的实施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充分运用教学技术、课程和教学论、信息科学、学习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基于数字化教学改革系统观,从理论体系创新、技术系统设计和组织方案实施,以构建人才培养新方式和课程教学新模式为目标,推动基于课程、专业和学校的多层面系统改革。这就需要改善教师团队结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使教师重新思考数字化背景下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滞后技术发展

  在数字化发展环境下,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也随之改变。技术变革与创新催生新岗位(群)、新知识与新能力要求,教学系统内的要素随之发生进化,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学习者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输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需要教学内容跟进更新,进行跨专业整合,并从固定的、以课程大纲为标准的结构化知识转变为包含静态结构化和动态非结构化的各类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材建设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呈现多媒化、立体化、全息化特征。职业学校教材形态单一、质量不高,教学内容偏旧等问题亟需革新。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僵化难以适应学习要求

  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边界,也缩小了校企合作开展教学的界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调基于问题、情景、项目开展教学。但受传统教学惯性的影响,职业院校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师对教学进行弱处理,教学结构相对松散,教技分离、监控缺失等问题,具体表征集中反映在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生成不够、学习获得不多,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削弱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对于解决教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也对教师、学生和设备提出挑战。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手段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增强,一旦网络、设备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终止。

  (四)线上教学对加强学生自我管控提出挑战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育技术的变化重塑师生关系,知识更新迭代重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教学时空拓展重建教学组织与学习评价,教学系统内的教学者、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学习者、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形成互相影响的动态链接机制。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发的教学要素嬗变,深刻改变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格局与运作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重塑教学生态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存在滥用技术以及移动互联和虚实融合性,忽视对学生认知风险的管控的问题;特别是长时段、大规模的在线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频繁、灵活性强、学习资源丰富等,但也暴露出教师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缺陷。这需要教师借助技术手段分析学生学习行为,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行为进行监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实践进路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改革是主导,是实现教材和教法改革的直接影响因素,而教材和教法改革又是进一步推动教师改革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持续推进“三教”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围绕结构化、多元化、专业化,构建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

  教师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主体,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教师是职业教育增强外部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与着力点。首先,基于“职教20条”提出的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推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完善“双师”认定标准和办法,加强专兼结合双师团队建设;与合作企业共建大师和名师工作室,以指导、实战、培训与孵化为途径,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其次,实施以类型教育导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知识技能积累,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双师素质为导向,改革教师准入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再次,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打造专家学者、双专业带头人、双师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分工组建模块化师资队伍,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最后,坚持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精准测评”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机制,提升校内专业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解决行业兼职教师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参与课程教学等问题。

  (二)突出场景化、动态化、多媒化,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优质教材

  教材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解决“教什么”问题。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需要以较快传播速度、适合媒介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材开发不仅要体现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内容,而且要破解呈现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首先,对接新职业、新岗位、新技术,全面反映行业最新动态,融入学科体系中的新知识、典型生产案例、“1+X”证书培训内容课及课程思政元素,建设“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实现教材内容与岗位紧密相连,与实际应用同频共振,并将工作岗位中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工艺及时高效地融入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选择性与时效性,破解教材内容陈旧化等问题。其次,坚持校企双元协同开发,加强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新形态教材建设,在职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根据调研分析结果,设计教材内容;结合岗位工作实际,设计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破解教材内容组织学科化问题。最后,以结构化引导、碎片化学习新模式为导向,紧扣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同步开发与教材配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从平面变立体、从单一变多元,凸显教材的生活化、情景化、形象化和动态化,开发移动交互式、多功能、智能化的“云活页教材”和“电子学材”,破解教材内容呈现静态化问题。

  (三)聚焦自主化、泛在化、个性化,推动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法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核心,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基于数字生态环境的教师教法、学生学法两个层面,探究如何实现数字技术在职教课堂教学中的恰当应用。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校内课堂、企业课堂与网络课堂(线上课堂和虚拟工厂)等多维学习空间,保证学习场景的丰富性。其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路,强化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中心从“教”变成“学”,推动课堂革命,实施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采用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推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法改革,创新工作过程导向和模块化教学方式,保证教师教授方法的多样性。最后,围绕“教、学、训、赛”等实际教学活动重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以虚拟仿真方式再现“场景化”工作现场,将岗位工作场景转化为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提升学生实践学习的适切性。

  (四)立足过程化、常态化、智能化,构建功能完善的监测评价与改进机制

  为保证“三教”改革质量,巩固改革成果,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过程监测评价与改进机制。首先,以全面质量管理与知识管理等理念为指导,聚焦于教师、课程、学生三类主体的质量建设全过程,优化教师、课程、学生诊改机制。其次,开发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征的课程学习体验调查量表,定期开展学生课程学习体验调查,阶段性组织毕业生调查和雇主满意度调查,为“三教”改革成效采集更多元的数据。最后,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评价与反馈、学生成长发展等平台功能,推进建设过程数据的源头采集、用户画像的实时呈现、动态预警即时发布等功能,实现基于数据的全面评价、有效改进和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为持续推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注入技术动能。

【邹宏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许嘉扬,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