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共同富裕 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发布日期:2022-07-13 08:15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同时对共同富裕又鲜明提出,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价值角度审视,教育不仅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价值目标,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教育类型,与共同富裕有着更为密切直接的价值关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背景下,一定前景广阔,从“大有可为”转化成“大有作为”。

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多次提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鲜明提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是培养人,职业教育贯穿了人就业创业致富各个阶段,客观上使人们获得了终身教育机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和条件,已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新发展阶段,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已被赋予新的内涵意蕴,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尽管我国目前已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规模最大”并不代表质量一定优。在共同富裕价值导引下,人的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物质和精神都要同富裕、同提升,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改革职业教育培养理念和观念。

要培养现代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职业观,使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融入、与国家发展和谐共进;要教育学生掌握过硬的一般劳动技能和特殊技术技能,坚定个人职业取向,学一行精一行;要注重学生的职业价值提升,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不断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特别要激发其积极适应科学技术新变革、善于在发展变化中主动应对求变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智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和技术技能特长水平等,充分挖掘其潜能潜质,真正把他们培养成共同富裕社会所需要、有尊严、全面发展、精神生活同富有的高品质技术技能人才,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职业教育在“做大蛋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大有作为

促进共同富裕要靠高质量发展,要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结合起来。现代职业教育因培养目标具有职业定向性、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服务面向具有区域性、毕业学生具有双证性等多元特征,与现代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更紧密相关,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而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助力把“蛋糕”做大做强。

当前,全国职业学校已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不断增强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条件。同时,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与共同富裕要求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匹配的矛盾依然严峻,迫切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瞄准共同富裕经济目标任务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深入推进课程体系、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创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让职业教育在做大做强共同富裕“蛋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大显身手更有作为。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实现这些目标,重要的是让更多低收入农民和城镇化新市民有能力参与创造财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在这些方面职业教育应当也确实大有作为。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离不开白领,也少不了快递员、家政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伴随农业科技进步,农民也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和培训。目前看来,布局不合理、资源使用效率低、与城乡劳动力市场不衔接等问题导致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城镇化的贡献还不够充分,急需改革创新。

要做好顶层设计布局,对促进共同富裕阶段性任务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所需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专业结构、产业体系等做好周期性布局安排;要打通政策堵点,实现职业教育政策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相关政策的交互融通;要整合教育资源,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县域和农村倾斜;要加大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同时组织进城新市民以及各类转岗、再就业人员等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使其更好服务城乡发展和提升致富能力。

职业教育在防止阶层固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同时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还要求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等重点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这些群体要致富、要“变低为中”“提低扩中”无不与职业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当前,直接促进中产阶层比例增长的主要渠道有市场、专业技术和正式教育三种形式,而职业教育与它们都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通过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素养,促进社会阶层流动,防止阶层固化,打通向上通道。同时,目前我国职业院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但这些距实现共同富裕要求的中等收入群体翻一番的目标还任重道远,必须创新思路和机制,更好发挥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来源、扩增中等收入群体重要载体的作用。

首先,要坚持目标、问题和社会导向,前瞻规划与科学测算全国和区域“提低扩中”人群规模、层次结构,优化培养培训机制方式。其次,要落实“抓住重点、精准施策”要求,对高校毕业生,除了更注重培养质量,还要学有专长、学有所用、技不压身;对技术工人要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工资待遇,使其早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是创业致富的重要群体,进城农民工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要依托中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广泛开展针对性、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其快速就业或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拓展增收致富渠道,有序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再其次,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等要求,加快出台实施相关政策保障机制,确保各类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在迈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路上没有障碍,平等就业,公平竞争,满怀认同地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作者:龚波,北京市委党校22期局级研修班学员、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