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统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育人实效
发布日期:2023-05-15 07:58

在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使得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强化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育人实效,既是时代之需亦是实践之要。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本源,聚焦于人本身、创新综合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教育理念。一方面,学校应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促进育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融合,确保在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和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做好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的培育。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手段,强化职业教育的育人实效。

立足“大职业教育观”,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是与其他教育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地位,普通教育也并非职业教育的升学目标。应打破传统“重学术,轻职业”的社会观念,促进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应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教育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互通互认和资源共享,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人才的分工和教育范畴,有效利用普通教育资源辅助职业教育完成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立足“大职业教育观”构建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体系,使学生既能在普通教育中完成基础知识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又能在职业教育中完成技能性的专门培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职业教育的育人实效。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现学校人才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深度对接,一是通过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统一,这是提高职业教育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二是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共建教学工厂、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等,引进企业设备、技术和文化,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实地接触生产技术、感受企业管理、体验企业文化以及岗位流程。三是企业以自身所需人才为依据,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和学时的安排等事务之中,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供保障。

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打造时代工匠之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育人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育人实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上,应围绕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探索校企融通机制,校企联合推行“互聘互用、双岗双酬”,引导教师入企挂职,促进教师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师资队伍管理方式上,应出台职业院校教师管理标准,搭建教师职业发展的能力通道。在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上,应重点开发与行业产业相对接的具有前沿性、时效性、体系完备的培训课程,加强各级各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真实岗位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激励机制上,应建立以贡献、能力与业绩为导向的多元考核标准,完善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晋升与薪酬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综合育人方法体系,探索有效教学路径。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目标的实现上,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之中,把专业能力、通识能力、社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是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考核评价上,注重探索通用性、多样性和弹性化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考核评价结果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效。在评价主体上,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机制,将学校内的教师、社会中的企业等全部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构建考评体系。在评价方式上,坚持反复评价改进,逐步形成以“育人为本”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

(卫敏艳,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