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发布日期:2023-06-26 14:36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指出要“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我国专业群建设方向提供指引。要想实现专业群建设理念与实践措施有效衔接,关键在于探求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

专业逻辑:精准布局群内专业,促进相关专业协同发展

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实现专业间的动态调整。对高职院校专业群概念的理解应包括两个具体层面:一是核心专业的确定;二是群内相关专业的选择。应以布局类型化专业为切入点,以核心专业为引领,通过撤销或合并已有专业、新增或衍生新专业等方式,不断优化专业群内的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群建设活力。

(一)依据相近专业组建专业群,搭建高效合作平台

按照相近或相同专业基础知识进行集群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思路。高职院校创立时,院校内部大多实施院系分治,即按照现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技术领域分类,将专业基础知识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划归到同一院系内,对其实施大致相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性实践教学。而这种院系分治的现实逻辑也延伸至专业群的组建,专业群可视为高度系统化、组织化的整体,由横向与纵向均具有密切关联关系的专业结构要素组成。专业基础相近主要体现在不同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相近,基础知识、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等专业课程共享;技术领域相通主要体现在不同专业的技术知识原理、技术运用内容的统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需要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作为群内专业课程建设理念,旨在打造统一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促进群内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辅相成,实现专业与技术技能高度融通。如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能够集合与其专业基础相近、技术领域相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从而构建一个结构有序、课程共享、规范高效的专业集群。从群内专业基础相近的组群逻辑出发,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专业知识的相近性组建专业群要以核心专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学校优势专业,致力打造由一个或多个核心专业和若干个相近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通过专业之间相互适应与调整以及专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发挥“1+1>2”的集聚效应。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社会分工理论认为,各国应集中力量生产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从而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来,学校专业群建设亦要遵循此分工逻辑,发挥核心优势专业在专业群中的引领作用。核心专业不仅是专业群内关系链的关键,也是该类专业群组建的起点。高职院校需要在把握核心专业的基础上,按照学科的内在知识逻辑探寻其他相近专业,实现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互利共赢。这既有利于发挥核心专业的领头作用与示范效应,引领群内专业协同共建高水平专业群,又有利于带动群内其他相近专业共生发展,共享群内优势资源,共建合作生态。

二是要进一步推进群内课程结构改革,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群内专业具有相近的专业基础以及相通的技术领域,极大地减少了课程设置的复杂性,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改变了传统专业课程之间隔离与分割的状态,通过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重塑,整合群内专业共用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术技能,打造群内共享的“基础模块”课程,基于专业各自特性打造“专业模块”课程,突出群内专业建设主线,从而促使该类专业群打造出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建共享的开放型课程体系,搭建起专业间高效合作的优质平台。

(二)依据优势互补专业组建专业群,发挥群聚协同效应

2006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的目标要求,迎来了我国高职专业群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这期间高职院校以学校特色差异化发展为主线构建专业群,尚未出现跨校集群现象。2019年,“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的总体要求,引起了新一轮专业群建设的高潮,与第一次专业群建设相比,本轮专业群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融合性”总体上进一步加深,专业群发展成为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结构有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集合。依据专业基础相近、技术领域相通的逻辑组建专业群是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遵循,但囿于校内相近专业的集合易陷入组群形式化、表面化的困境,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开拓专业建设思路,探寻专业内涵,通过挖掘各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并基于专业间的积极互补关系组建专业群,打造专业共同体,促进群内专业在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中实现合作共赢。

厘清专业间的内在联系,打通专业间的衔接通道是推进专业群深层次建设与协同的关键环节。要从不同专业服务的产业需要,培养人才的目标,具备的专业优势、资源储备、师资团队出发,寻求各类优势互补专业,通过组群达成新的关联效应。如高职院校选择将校内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衍生发展专业群,既能够发挥英语专业的语言资源优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进出口贸易资源优势,又能够实现英语专业对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学生高水平外语能力的目标,还能够满足企业对拥有语言优势、营销能力、市场协调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因此,要发掘校内专业间的优势互补性,加快推进交叉专业群建设,进一步促进专业群内专业联合发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同时,还应打破校内专业群建设界限,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跨校建设。根据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1950年提出的“增长极”理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发展极,待具备一定规模时便可通过“扩散效应”,辐射引领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跨校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是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校际共建专业群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沟通合作的桥梁,各校以校内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区域经济发展前景为导向,深入推进新兴专业共建、优势专业互补、弱势专业共生的良好互动新格局,这不仅为高职院校联合发展专业群,凝聚专业群建设合力创造动力,而且为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三)依据专业结构生态组建专业群,优化群内专业设置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复杂和统一的系统,其基本的特征表现为综合、联系和平衡。当前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专业建设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失衡,即区域内、院校间同类型专业群设置重复率较高、雷同率较高、功能相似。这导致资源分配不足,挤压了专业群以及群内各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重构高职院校专业体系、规划调整现有专业结构是专业群建设的前提,高职院校需合并或撤销重复率过高、质量过低的现有专业,增设符合需要的新专业,在重新规划好专业结构的基础上,遵循“综合、联系、平衡”的生态系统特征,优化群内专业布局,打造高质量教育生态专业群。

要坚持专业结构的“综合性”特征。合理的专业结构对于专业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区域功能定位、学科结构、专业特色等进行总体调整,大力发展与社会、区域经济密切联系的综合性专业群,重点建设农学专业、医学专业、工学专业等应用型学科专业群,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优势重点产业相匹配,进一步推进专业群为院校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综合功能。

要把握专业结构的“联系性”特征。美国学者斯格特(Scott)提出的开放组织运行模式强调组织要保持与自身周边的以及渗透于其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互惠联系。从专业结构的外部联系看,专业群建设的合理性需要综合考量区域内、院校内已有专业群建设情况,规避出现性质相似、目标统一的专业群“扎堆”建设现象,着力提升专业群建设的领域覆盖面,实现专业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发展。从专业结构的内部联系看,促进专业群内专业有序发展至关重要,群内各专业理应紧密衔接,各司其位,避免出现专业设置赘余、冗杂,阻碍专业群整体长效发展的不良现象,努力构建起良性的专业生态圈。

要探求专业结构的“平衡性”特征。合理布局专业群专业,实现群内专业结构平衡是专业群平稳运行的核心要义。专业群内专业结构的调整与规划理应符合专业内在发展形态,以群内各个专业均衡发展为原则,一定程度上将教育资源向薄弱专业倾斜,实现强势专业与弱势专业齐头并进、和谐发展的平衡专业群,克服群内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发展相脱节、专业设置“多且分散”的问题。

产业逻辑:对接产业需求,打造高水平特色专业群

产业逻辑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根本遵循。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必须对接产业或产业集群,从产业背景、就业岗位、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思考专业组群的产业逻辑,开展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

(一)遵循产业背景相同或相近原则,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社会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性的、结构是动态的,不能脱离环境单纯谈论系统内部运行,而应将系统与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专业群建设亦是如此,按照一定组群原则,将相关专业进行聚集,从而形成专业集群,在集群过程中专业群不能脱离外部的产业环境,而是应该大力推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决定了专业群的设置与调整必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接产业或产业集群。因而,依据产业与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组建专业群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原则。

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不断深化,生产服务社会化需求日益迫切,单一的专业设置已然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以“产业”为分类标准调整专业结构,将同一产业背景下的专业进行聚集,促使专业依据产业动态调整组成专业群,搭建起优质的产业服务平台,以实现群内专业结构合理优化,服务社会产业高效发展。高职院校要依循产业分类组建专业群,如打造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群内专业均立足于服务以农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体系,汇集具有相同产业背景的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与装备、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使之衍生成为新的专业群。将同一产业背景下的相关专业组建成为专业群能有效实现群内协同发展功能,把握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共享产业应用技术与资源,基于同类属产业背景更有益于深化产学研合作,发挥校企在专业群中的共建作用,带动群内所有专业共同发展,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同时,高职院校需要树立“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意识,坚持“对接产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组建原则,以区域发展为主,强调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加深区域重点产业与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带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区域》中提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着循环累积因果的关系。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应用的深度融通性,在厘清产业发展形态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群内专业课程体系,深化专业发展的社会服务性。因此,遵循产业背景相同的组群逻辑,是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满足产业建设多元化需求的应有之义,既能够发挥群内共建产业的协同作用,又能增强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职能,体现专业集群的独特优势。

(二)遵循就业岗位相关原则,凝聚专业群建设合力

面对当前由于产业规模高速发展,高水平技能人才分配不均、供给不足,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现状,高职院校需要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为改革源头,以精专技能人才培养为改革目标,以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为改革方式,依托就业岗位人才需求组建专业群。该类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衔接,且群内专业对应的岗位具有高度相关性。

组建专业群要以企业岗位为参照,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岗位。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指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深化校企合作是专业群建设的第一要义,在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把握与企业需求岗位相关的具体工作环节,选择契合岗位设置的相应专业,以核心专业为组群引领,带动形成完整的企业岗位需求链条,发掘相关岗位间的深度联系,改善传统专业群建设“貌合神离”的现象,创新新型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如建筑工程产业包括了建筑工程技术员、造价工程师、测量员、建造师、检测师等相关就业岗位,高职院校需要基于就业岗位,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以造价、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为支撑,深度服务建筑企业人才需求,着力推进建筑产业快速发展。

组建专业群还需要凝聚专业群建设合力。正如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所认为的,在任何系统中,如果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彼此密切沟通交流、协调、共同协作形成一个有效的集体效应,各系统的作用也能得到最大强度的发挥。通过校企间的实时互动与沟通,把握市场发展的一手信息与资源,根据市场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与更改专业群内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并实现课程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精准对接;根据实际企业岗位操作平台与设施建设,打造设备完全、流程完整、操作完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引入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组建兼职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培养适应岗位群要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依循“组内就业岗位相关”的组群逻辑,能够有效激发专业群的建设活力,实现群内职业岗位的互融互通,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群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深度链接。

(三) 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优化专业群布局

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具有高度耦合性,廓清产业群、产业结构与专业群建设之间的共生发展思路,有利于为专业群建设提供组群逻辑引领。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最早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各企业或机构之间存在垂直(买方、供应商)或水平(共同的客户、技术、渠道)关系。而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自发演化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且这种形式成为破解我国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矛盾的重要武器。正源于此,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可参照产业集群演变逻辑,贯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将第一产业对应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相关专业,第二产业对应的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等相关专业,第三产业对应的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信息行业等相关专业进行互联互通,以产业融合为突破口进行专业组合,进而发挥专业集群的最大效力。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组群逻辑,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区域重点发展产业为前提。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专业群需把握区域经济重点发展方向,以院校优势专业为核心,以当地优质资源为依托,整合群内相关专业主体,并引入可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调整专业群内各类专业结构,实现群内各专业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化发展,促进专业群的结构优化与升级。如农业、畜牧业是新疆地区的优势产业,该地区的光、土地、热力等资源丰富,当地职业院校建设专业群可选择以农业或畜牧业专业为优势专业,在群内引入物联网工程、大数据等新兴专业,打造“农业+互联网”“畜牧业+互联网”的专业群组合模式,创新专业群内部发展结构,提升专业群内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第二,构建立体式专业集群网络,完善多元化产业服务体系。专业群是一个多元交互系统,不仅包含产业结构相同的各类专业,还包括与专业相匹配的教师团队、教学课程、信息技术、实践基地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这决定了专业群建设的主体不只是高职院校,还包括了国家及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组织,实现相通专业群内产业结构的目标,需要多元组织之间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网络,探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切专业结构,打通群内专业组织建设脉络,为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优化专业群结构注入发展动力。实现产业融合有利于打破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就专业群建设而言同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各个专业在同一个专业群内实现渗透、互通与融合,能够创造出新的专业形态与发展模式,加强群内专业结构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能优化专业群结构布局。

三、资源逻辑:高效整合资源,发挥专业群建设的集聚效应

从资源的角度审视各相关专业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专业群建设不仅是简单的专业集群,也是教师、教学、平台等各类资源的集群,以专业群建设为依托,汇集与整合优质资源,群内专业共享师资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生产实践基地,既能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又能够最大化地凝聚资源应用合力,发挥专业群资源的集聚效应。

(一)共享师资教学团队,深化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

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重要前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之一是基于群内教师教学队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将教学创新队伍作为支撑专业群改革机制发展的新引擎,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现模块化组群需求,是促进专业组群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深化专业群改革与优化的关键所在。2019年7月,教育部确立了首批12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和培育建设单位,该团队主要集中于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布于15个专业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专业分布最多,共成立了44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产业需求为依托,以专业领域为基础,着力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共享型师资教学团队是专业群建设的应有之义。

高职院校需将教师的教育教学背景、专业发展领域、教学与科研能力等个人素质,与专业群服务的产业需求背景相结合,优化与调整师资教学团队的结构,实现专业群内教师资源的最大化开发与利用,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又需要拥有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思维,以及较强的适应性与学习性,以此加强群内专业之间的衔接性,打破专业发展壁垒。

为了更好地实现群内师资教学团队共享,必须要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分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普遍现象,它已渐渐地成为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在大多数的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教师的专业优势、教学特色、实践经验进行合理分工,明确群内各个教师的工作职责,不仅有利于促进专业群整体协调发展,更有利于有效发挥团队合作优势,提升教师的协作交流能力,为教师进一步开展群内教学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师资教学团队是将专业集群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并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师资教学队伍的共享优势,才能为职业教育专业组群提供助力。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专业集群式高质量发展

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平台是高职院校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主要任务。美国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加涅(Robert Mills Gagné)认为,教学设计主要是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并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如何根据群内专业需求有效发掘教学资源,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高水平专业群组建亟须回答的本质问题。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而区块链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去中心化,这一技术特征体现在任一网络节点均表现为能同步存储、共享、复制整个账本的数据,改变了中心化导向对资源和数据的垄断,使各参与方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有助于加快资源流通的速度与效率。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的转变旨在加深优质教学资源在专业间的流通与交换,改变过去单一专业垄断教学资源、专业间信息流通不畅等专业中心化导向,使得同属于一个专业群内的所有专业能够同步使用与共享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全部内容,从而构建“群内共享、专业共进”的协同发展态势。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着力开发与整合专业群教学资源,丰富与扩展课程资源,将产业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元素纳入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中去,实现专业化教学资源全覆盖,满足专业群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打造校企共建、管理完善、知识完备的教学资源库,为群内专业建设提供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既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也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结合专业群建设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应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开发对接产业与企业岗位需要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与完善专业群核心课程标准,完成群内专业相关精品课程建设,完善与收集相关教学书籍、实训项目、案例、法律标准等辅助资料,以此开拓群内资源共享新渠道与新平台,覆盖群内各类专业建设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师生面向专业知识学习的多重诉求,不断加强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期推进现代化、特色化、多元化专业集群式高质量发展。

(三)共建高水平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在于促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而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环节。以市场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专业群建设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载体,以群内资源共享为驱动,遵循协同共生、资源共享、开放共赢的建群原则,是高职院校组建高水平专业群的必然选择。

要遵循“还原性”原则,整合各专业所需的实训设备及资源,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要“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树立产教融合空间思维、技术思维和制度思维,发挥校企合作共建的协同作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还原性”在于强调实践基地的生产环境、仪器设施等基地建设要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相一致,实训操作技术、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实践应用项目相契合,操作管理制度、生产规范要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匹配,为群内学生构建真实还原、可操作性强的生产性实训平台,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岗位适应能力。

要遵循“全面性”原则,覆盖专业群内广泛的实训功能需求,构建起多样化、共享性、高水平的实训基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实质区别之一在于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等多类专业的组合与集群,而实训基地的构建理应服务专业群内所有专业的实训需要,将专业技能培训与基本技能培训相结合,将实训、教学、服务、生产、研发等操作功能相统合,搭建起能够容纳各专业多元化功能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升实训基地的统筹协调功能。

要遵循“开放性”原则,着力构建兼容并包、共建共享、服务多元的实训平台。开放型实践基地的构建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群的技能资源整合优势,不仅要面向专业群内人才培养的实训需要,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也需要面向专业群相关群体的实训需要,为教师提升与改善实践教学能力服务,为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开展服务,为社会就业人群提供技能培训服务。通过挖掘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开放性特征,既能够为校企之间搭建友好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也为专业群进一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四、结语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特色化发展的战略之举。专业群建设要遵循专业逻辑,从专业领域出发探讨专业群建设的本质,依据相近专业、优势互补专业、专业结构间的逻辑关联组建专业群,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涵;专业群建设要遵循产业逻辑,依循群内产业背景相同、就业岗位相关、产业结构相通的组群原则,对接产业需求,打造新时代智慧专业群,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专业群建设要遵循资源逻辑,通过打造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构建内容完备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还原性、全面性、开放性”高水平实训基地,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高效整合群内资源,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增强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为专业群建设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李梦卿,安徽滁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余静,河南信阳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科研助理,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