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三个聚焦点”
发布日期:2023-07-11 09:47

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保障。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提出要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为此,笔者所在的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团队成员为支撑,通过高质量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形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新范式,有效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能力提升,强化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首先,构建培训体系,健全教师成长机制。把教师能力提升作为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创新教师培养形式,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共建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菜单式”在线学习服务;教师发展中心定期推送师德师风、团队建设、课程开发等优质学习资源,对团队教师开展“伴随式”精准培训;利用协作共同体等优质人才资源,让每一名团队成员分别与一名教学专家、产业导师“结对子”,构建“2+1”互助学习小组,发挥指导帮带作用,教师能力素质全面提升。同时,搭建“骨干教师—专业(群)带头人—教学名师—领军人才”教师成长发展梯级,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梯级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指导团队教师分层分类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着力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

其次,强化企业实践,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依托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48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优先保障团队教师参加每年两个月以上的企业顶岗实践,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双向交流,提高团队成员技术技能水平。同时,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对接区域企业研发与技术改造项目,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建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团队,协同开展智能产线升级改造、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和技术支持等,在工程实践中提升工程技能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再其次,加强项目研究,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团队制定了教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团队成员发挥个人专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并实施教科研能力提升动态监测。同时,实施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团队成员到企业实践基地学习智能制造产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其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已组建南阳市科技服务特派员团队2支,主持或参与技术服务12项,技术服务收入到账额500余万元。

聚焦协同育人,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一是推进专业教学体系化建设。校企协同开展装备制造产业需求调研,深入分析机电设备改造等岗位群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结合通用设备制造等3个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创新“双元协同、德技并修、专创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公共基础+专业群平台+专业+拓展+综合应用”五模块课程体系,探索实施多岗轮训、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与厦门天马微电子集团、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各类型人才培养方案3套、《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等实训实习方案12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

二是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依托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共建高水平生产性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和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实习就业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健全了“岗位精准对接、课程系统整合、标准深度融合、课证有效转化”的多维融通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开发模块化课程,按照企业真实任务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落实校企双元育人,实现“课岗融通”;将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等3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标准,将大赛训练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大赛评价标准和教学考核标准相结合,实施教赛融合教学改革,实现“课赛融通”;有机融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1+X”证书培训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通”。

聚焦“三教”改革,团队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

第一,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吸纳合作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岗位技能标准进行专业课程整合,重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拓展+综合应用”五模块课程体系。设置智能生产线运维模块、工业机器人运维模块、机电设备维护与改造模块3个专业核心模块和素质拓展、职业技能拓展2个拓展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1—3类子模块课程。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学分,制定教学实施计划,校企协同实施模块化教学。

第二,创新模块化教学机制和方法。适应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要求,校企联合成立各模块化课程组,对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将课程序化为模块化教学单元,分工协作进行教学实施,模块教学组中,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完成同一模块或相近模块教学任务。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教研等活动,发挥各自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等方面的特长,汇聚交叉融合的合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新了“三段七步三循环”模块化协同教学、“三做三评一拓展”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情境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等教学方法,借助数字孪生技术、VR技术等新一代信息化虚拟仿真技术和手段,实施“理、实、虚”一体化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层次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式精准教学,达到精准育人目标。

第三,推进教学评价机制改革。适应模块化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特点,构建了“过程性、发展性、终结性、增值性”评价四结合、“督导、教师、学生、学习平台”四类评价主体、“线上测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讲评、督导测评”五个评价维度的“四结合四主体五维度”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团队教师借助学校智慧课堂和课程发展中心等学习平台实施过程性评价,结合学生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创新等实施发展性、增值性评价,并结合期末考试数据实施综合测评,运用评价结果对课堂教学进行持续诊断改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发展动能。

(作者:王宏颖,系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