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9-24 15:14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同各产业融合,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与此同时,支撑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也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意见》,提出了“一体、两翼、五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2023年7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上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基建“五金”:“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职业院校应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以“五金”建设推动专业数字化转型,才能培养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面笔者将以智能制造产业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五金”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专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
针对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德国“工业4.0”战略给出了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模型,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给出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计划,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潮流。“工业4.0”战略框架概括为“1438模型”:“1”个网络—信息物理系统网络,“4”大主题—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服务,“3”项集成—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8”项计划—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工业4.0”战略旨在将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打通生产各环节数据壁垒,实现设备互联和数据共享,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建立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工厂。因此,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成为产业发展和变革的主要趋势。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为破解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缩短与发达国家在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方面的差距,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力推行“互联网+”行动。该战略概括为“418模型”:“4”大转变—要素驱动→创新驱动、低成本竞争优势→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粗放制造→绿色制造、生产型制造→服务型制造,“1”条主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8”项战略对策—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两个战略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到来,着眼于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支持的智能化生产。经过政府十多年的规划推动,目前我国已经由制造大国迈进了制造强国之列,2024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经超过3.2万亿元。目前国内智能制造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以上、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以上、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以上,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和新业态。然而,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生产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二、职业院校专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困境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促使原有职业教育形态发生了新的变革,呈现出全新的教学形态、全新的管理模式、全新的实训业态,催生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新模态,诸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VR/AR课堂等新型职业教育形态,无一不引领和驱动着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发展,驱动着职业教育教学场域的解构与重塑。国家也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院校必须顺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紧跟经区域济产业发展需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实施专业数字化转型,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在专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
有的高职院校不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而是以招生好不好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虽然有的专业招生好,但培养的人才不是经济社会急需、急缺的技术技能人才,导致就业形式严峻。
2.课程设置跟不上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来制定,虽然国家在专业介绍中有课程设置,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对产业进行充分调研,而是以专业教师的能认课程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而且理论课课时比例过高,实践类课程课时比重偏低,“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存在。
3.教师解决不了企业实际问题
很多专业教师大都是结束学生生涯之后直接来学校任职,理论性强,缺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研发经验,不熟悉企业生产设备使用现状和技术应用推广程度,对企业遇到的设备升级和技术改进问题束手无策。
4.实践基地满足不了实践教学需求
有些学校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少,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虽然课程标准里设定有实践环节,但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不够,校外开发的企业生产性实践基地少,满足不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需求。
5.教材内容不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的时滞性问题较突出。有些教师为了便于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直使用老版本的教材或者偏重老方法的教材,还存在选用新教材却脱离教材而使用老方法讲授的情况,学生学到的不是新知识和新方法。教材内容没有对接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要求。
三、职业教育“五金”建设路径探析
(一)“金专”建设路径分析
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2019年6月,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校校长俞仲文在深圳职业大学的一次报告中指出:“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是:深圳的经济建设增长点在哪里,专业就办在哪里。”当前,智能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加速,职业院校应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变化,广泛开展产业发展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增设“智能装备制造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使专业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需求更好适应。
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实现专业和产业双向赋能。与行业头部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国家级、市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级产教联合体,建设国家级、市级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共同体、联合体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形成“校企共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团队共长、资源共享”的产教融合“五共”模式,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打造“金专”。
(二)“金课”建设路径分析
发挥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作用,校企协同研制知识图谱和技能图谱,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校企双方专家重新论证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和提高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课程标准的制定,选聘企业技师或工程师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讲授。课程授课内容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技术能力。构建校企双元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的考核评价,切实提高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培养水平,打造“金课”。
(三)“金师”建设路径分析
“赶老师进企业”。以横向课题研究和横向项目研发作为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立足区域产业发展,调研企业技术应用、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难题,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建设,主动承接企业四技(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及其他合作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研究锻炼和培养专业教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推进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工作站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在行业龙头或领军企业内部设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工作站,搭建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拉老师进实训(验)室”。充分利用传统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和新升级的实训、实验条件,适时开展专任教师实践课程技能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实践项目教学胜任能力。
“推老师上赛场”。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理念,探索校级自上而下全员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实施全员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充分调动全体在职教师积极参加比赛,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推动普通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四)“金地”建设路径分析
对接企业真实生产过程,校企协同,升级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好“校中厂”和“厂中校”。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统筹校企双方教育、产业、人才、创新方面的资源及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协同共建校内外基于真实生产设备、真实工作场景和真实生产过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作车间,以岗位工作标准开展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数字化建设水平,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广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建设服务支柱产业相关专业领域校企共享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案例库。发挥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的作用,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服务职业院校学生综合实训和岗位实习,让学生在“闻得见硝烟、看得见战场、听得见枪声的地方”进行实践锻炼。校企“真刀真枪”的建,学生才能“真刀实枪地干和练”,实践基地才会变成“金地”。
(五)“金教材”建设路径分析
教材是知识应用与推广的载体,“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是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2024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王鉴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现代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较为成熟的产教融合教材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科教集聚融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应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紧跟产业前沿理论知识和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精品在线课程与数字化教材,尤其是开发便于教材内容的动态调整和有机更新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一体化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资源。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材,将典型的企业案例作为学习项目编入教材内容,保证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开放性。
四、结语
职业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产教融合融入职业教育“五金”建设,打造更多“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此外,职业院校还需要围绕“五金”建设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专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培养更多支撑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信息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网
烟承梅 系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路遵友 系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