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2 08:10
一、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水平
1.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构筑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根基
以教师发展中心作为关键支撑,大力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工作,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求深度渗透其中,为教师提供系统的数字素养培训课程,涵盖数字技术基础知识、数字化教学工具使用、数字安全与伦理等方面。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教师建立扎实的数字素养基础。拟定教师发展的长期规划、精准的教学能力标准以及合理规范的积分管理制度,全面打造并健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指引方向。
2.国、省、校平台协同,赋能教师数字化发展与精准培养
建立校级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借其之力整合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教师教学业绩数据汇聚一处,为教师画像、分层分类培养及评价反馈等建设工作筑牢根基。与此同时,深度依托国、省两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中心的作用,着力提升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方面的熟练度,推动教学研修活动的深入开展,并促进资源的广泛共享。另外,精心打造涵盖师德养成、数字能力提升、专业实践锻炼等多方面的菜单式培训资源,通过精准分析教师的个体特征与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并推送个性化培训包,全方位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
3.依据五阶培养体系,塑造教师核心素养
按照“新任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名师”五阶培养,依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标准展开深入探究,精准提炼出教师在基础层面达标的关键发展要素,其中既有师德践行方面的要求,也涉及数字素养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师在核心层面预期达成的发展要素,具体涵盖专业教学、综合育人以及自主发展等能力维度。借助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针对教师在教学工作、科研活动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所获取的成果予以积分换算,以此精准确定教师的进阶等级,进而稳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二、打造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
1.多元主体协同,团队创新促能力提升
在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多主体协同合作构建创新团队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需积极行动起来,携手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以及其他高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借助市域产教融合协作体、名师工作坊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坊等出色的平台资源,在国家级、省级知名教师以及行业技术先锋人物的带领下,打造教师创新协作团队与科技研发团队。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涵盖技术研讨学习、教学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攻克、先进技术推广和创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教师综合能力提升计划。以此为契机,全面拓宽教师在专业领域的认知边界与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促使教育教学体系与产业实际深度融合。
2.多平台培训,智慧教研促共享发展
充分利用“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企业实践基地以及国家级与省级教师培训项目这些重要的平台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项目,精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同时,以学校智慧教研室为支撑,构建一个突破区域、行业、院校、专业以及课程界限,呈现开放多元特色的教研交流空间,大力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营造浓厚的教研合作氛围,助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赛教融合转化,打造双师型队伍
依托国家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第一,建立系统的成果梳理与分类体系。赛后组建团队深入剖析参赛作品,将教学方案设计、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成果归类整理,为转化奠基。第二,强化与日常教学的对接融合。依据比赛优秀成果制定操作指南,详细分析创新教学法在课程各环节的应用建议,助力教师将成果融入日常教学。第三,把新技术、新理念等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助力教师提升数字素养、人机协同能力和“软实力”。同时,促进在线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等与教学能力比赛成果的高效互转,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师资保障。
三、构建教师多元化评价机制
1.构建两级管理,明晰教师培养目标
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遵循素养提升要义与分类分层路径,构建“学校、学院”二元管理框架。分院先依据专业特色与教师差异,细化分类分层培养的质量要素与绩效考核标准,从多维度考量制定细则,为教师成长明确定位。学校再依据整体发展规划,确定教师整体成长目标,如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教育创新等。二者协同并行,学校把控宏观方向,分院落实微观细则,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工作衔接,聚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持续发展赋能。
2.依托数字平台,建立多维积分体系
借助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以教师教学、科研、服务这三个类别以及“新任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名师”这五个阶段的目标为指引,构建数字平台积分体系,其涵盖师德践行、专业教学、数字素养、综合育人、自主发展五大维度。借助该体系,能够精准追踪教师教学与科研积分的动态变化,以及师德师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从而为教师队伍的优化与提升提供有力依据与坚实支撑。
3.大数据赋能,完善立体评价机制
以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推动教师全面发展为导向,借助大数据分析开启教师评价“大数据”的汇聚,构建横纵交叉的立体式教师评价体系。横向维度,着重比对教师的业绩情况与贡献程度;纵向维度,深度剖析每位教师历年工作态势及发展趋向的演变。凭借该评价体系所挖掘出的信息与数据,一方面能够精准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则顺势逐步搭建起常态化监测机制,真实反馈教师的成长轨迹。最终依循这些反馈成果量身定制契合个体特性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为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等全方位的发展提供强劲助力,铺就其通向全面发展的坚实道路。
(来源:节选自《陕西教育(高教)》2025年第9期 作者:王蒙蒙 郭一豪 )
供稿部门:教务处
初审:周安
复审:张明哲
终审:李涛
编辑: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