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1-08-12 11:14

摘要: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基本构想。在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管理中要健全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教学的教材建设,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育过程中。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G7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3)22-0019-03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实训及实训基地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能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不等同于实验,也有别于实习,它包含实验中“学校能控”和实习中“职业技术性”的两个长处,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有别于实验室、实习车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是“真、高、开、通”。

1.真实的职业环境

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高技术含量

紧跟时代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

3.开放性好

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4.通用性强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运行效果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目前,多数高职学院是由办学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升格而来,其教学实训条件一般都能与专业建设相匹配,并形成了规模。充分利用这些实训资源及与之广泛联系的社会协作实训单位的资源,用较少投入,通过精心构想、设计、组织、实施便可见成效,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一条重要途径。

1.构思创新型实训项目,提高实训科技含量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原有的电工类实验室重新构建,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先后改建、新建了电工技训、电工设备检测与维修、可编程控制、电工布线、电气控制中心等。例如在电工布线实训中,设计一千个缩小的民宅照明线路布线室,学生使用的工具、装备等尽可能贴近职业事实。学生既要按电工操作规范进行布线,又要正确选择导线、材料、工具,避免了验证式操作,较好地实现了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

学院购置一些基本元器件、设备和必要的工具、仪表,仿照生产环境和维修现场,建成了电子、电器、制冷制热、检测、用户终端等五大技训室并建成电子实训中心。在实训中心,学生组装、调试、创新设计各种电子电器产品,如电子门铃、抢答器、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等;在仿真环境中,学生对智能型、数字化设备进行测试、维护、维修;在反复测试、剖析、装拆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辨识电子电器系统内部的结构。通过创新型实训项目,强化了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均衡发展。

2.建设开放型的信息网络实训中心,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学院先后建立了计算机文字处理、网络控制、应用软件、硬件技术、PLC编程、中心控制、CAD/CAM中心、图形图像处理等实训场所,组合了信息网络实训中心。信息网络实训中心是一个开放型、综合型实训基地,全天开放,不仅为信息网络类各专业及全院学生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训条件,而且面向社会提供培训及信息服务,是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基地,连年评为江西省高新技术考试先进单位。

(二)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校内实训中心

1.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实训基地

我们走访学校、科研单位,深入工厂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确立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训练,提高实训项目高技术含量并体现新技术、新工艺,使之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学院专门辟出1200m2的室内场地供建设之用,划出专项经费400万元并组建数控加工中心建设小组,面向全国公开招标,购进了工业加工型的高精度数控车床、高精度数控铣床、电火花、线切割设备及高配置的计算机,建成了数控车、数控铣、电火花、线切割、CAD/CAM中心等5个现代化加工中心,并建成数控加工中心。

数控加工中心满足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大类各专业的实训需要,而且专业教师利用该中心进行数控控制电路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与有关企业正密切接触有望达成生产加工产品的合作协议,经批准建成了为数控加工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站点。

2.精、大、贵设备与基本技能训练常规设备两手抓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不同,来自普高的学生没有受过常规设备的基本技能训练,来自职高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基本技能基础仍然较差。为此,学院重点购置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精、尖设备,精心构想、优化设计,将原有普通机床等重新安排、布置,避免实验室式的操作,实现少批量、多组合的实训,让学生使用的装备、工具及环境尽可能贴近职业事实。

3.多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充基地规模、设施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实训消耗材料量多价高,而江西省财力有限,等、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院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首先是争取企业与各界的捐赠与支持。其次是自筹资金。在学生的学费中每年抽出一定费用作实训教学经费。再次是自己动手制作。如制冷实训室自行设计、制作大型制冷装备;水泥生产试验实训室自行设计、制作、装备水泥生产、性能检测的“浓缩型”仿真系统。这些自制仪器设备既节省了大量费用,又满足了高职实践教学需要,使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以教学促科研、锻炼师资队伍的良性循环。

(三)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1.依托行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主要通过专业教师联系,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所联系企业应考虑实训方便并具有实力和特色,在联系、实训、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建立模拟就业系统,企业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实行预就业制。

2.合作办学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另一重要途径。学院与中德合作实训基地——南昌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充分利用其先进的设备、双元制的实训教学模式及中德合作所共同培训的实训指导教师等优质资源,调整教学按排,采用“2+1”和“1.5+ 1+0.5”的模式,分别送不同专业学生前往该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训。校校合作,一方面增加了技校的生源,使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另一方面解决了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诸多问题。虽然实训基地不为学院所有,却能充分利用,因而实现了“双羸”的局面。由于该基地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训,因而学生的接触面扩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使理论迅速应用到实际操作训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先进设备的使用,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当今时代发展前沿。实训期间,学生100%取得相应职业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学生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个别学生在实习期间被外资企业看中,并被派往其总公司所在地德国、波兰继续深造。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

(一)健全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

1.成立实训中心,采用集中管理模式

学院各类实验室、实训中心(室)、车间等按专业大类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并归属实训中心,由主管教学院领导分管,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由实训中心会同教学工作部、分院 (系)制定,实训中心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实训中心实行7天无休制全天开放式运作模式,学生可自选项目进行实训,同时面向社会有偿服务。这些均使实训中心从单一的实训向技术开发和推广拓展,实现了教学、生产、面向社会培训体系的有机结合。

2.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大型、贵重和电动机械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由于措施得力,执行到位,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设备维护低费用,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

(二)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近年来虽然学生人数翻了几番,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实训教师人员编制不增,但实训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不仅满足了校内的实训教学,而且接纳了一批本、专科和社会培训。

(三)实训教学教材建设

为配合实训基地建设,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材料、电子、模具、金工、数控等实训教材、指导书,它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建立了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协调发展。

(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

为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学院规定: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化,按照学校的管理方式分配任务;实训师生必须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实训实行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上下班制度,要求学生做到工作环境一尘不染,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而且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