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1-08-17 14:49

 

一、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1]

1.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提供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训场景。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2]能有效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往往由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并能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也能减轻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的是一种直接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所以十分有利于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

2.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通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并能培养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3]同时,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总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3.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实力。校外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准备了条件。另外,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如通过选派教师到基地企业挂职锻炼和聘任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互动方式,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编写校本教材等工作。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学校影响力和辐射力。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贴近人才市场需求,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科技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就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系统功能和作用,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校外实训基地还能为学校老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老师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等科研成果,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在地方推广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建设外实训基地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处理好校外与校内的关系,增强实训的系统性。校内实训基地应以能力为本细分实训项目,优化实训设备选型,一般来说应将基地划分成专业技术基础教学区、专业技能实训区和科技开发服务区三个功能区。校内实训主要以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训练内容为主,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基地即车间,车间即课堂,使学生对岗位技术学得会、用得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努力实现“校内基地工厂化”的目标。为了提高实训内容的针对性,学院各专业应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按照“校外基地学校化”的建设理念,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制定指导性建设标准,进一步促进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方式的运行。基地所在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奖教金、接纳教师挂职锻炼与顶岗工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受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

2.处理好建设与利用的关系,提高实训的有效性。当前,高职院校一般都比较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都舍得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往往忽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增强实训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列入学校、学院(系)的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定期专题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制定目标、落实责任、动态考核。同时,建立健全与实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践训练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大纲、实践训练指导、实践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严格操作规程,争取做到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4]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大纲、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聘请基地技术骨干参与实习指导,负责实训内容的实施;及时将岗位中的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知识引入实践教学中,以保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3.处理好基地与招生的关系,优化招生生源结构。学校应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全面而准确地了解社会尤其是学校所在区域对各种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情况。据此进一步拓展招生渠道,优化生源结构,将校外实训基地与生源基地有机结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促使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保证专业招生人数与社会需求基本吻合。学校还应综合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专业的对口情况、历年输送到学校的生源以及本校学生在当地的就业情况等因素,在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紧密型基地,经常开展校际活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稳定地为学校提供较理想的生源。

4.处理好基地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努力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全面的改革与提升,争取建成集“学、训、研、产”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达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共赢的目的。学校教师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联合开发校本课程与教材,对于调整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十分有利。为顺利开展工学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安排教学区、讨论区、设计工作室及设备供学生使用。在教学组织上,学生分成项目团队,由公司技术人员带领参与实际项目运作,部分课程通过结合项目实际,改造成项目课程并在基地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研究解决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在管理、技术及工艺等各方面的难题,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联合建立能为区域支柱产业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5.处理好基地与学生就业的关系,强化实训的针对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确立具体场所时,应选择管理好、现代化水平高、效益好的优秀企事业单位,经过协商,签订较长期的实训合同,保证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获得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适应岗位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根据不同岗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做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在顶岗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掌握主要业务能力,争取就业后的零适应期、甚至免去试用期;与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开展订单培养,按企业需求确定生源计划、专业及教学计划,学校负责招生和理论教学,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基地并进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努力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进一步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学校应积极探索“后订单培养”方式,学校按照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学生,送到企业所在的校外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为期1年的联合培养,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都紧密结合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要求,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选拔录用急需的人才。

三、有待加强的三项工作

1.提升基地服务能力,保证稳定持续运行。现在,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谋求发展,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而建立的,企业与学校主动合作的还很少。[5]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的双赢,保证基地稳定持续运行。[6]校外实训基地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工程改造和开发科技产品,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社会资源的社会化,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多方位服务。

2.加强基地师资培养,提高实训指导水平。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学校要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基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轮训校外实训基地带实训教师,使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国内与国际新理论、新进展情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实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掌握过硬的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和社会,特别是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选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

3.注重课程教材建设,强化基地实训效果。在校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和“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培养的基础上,实训教师要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 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编写具有很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开发校外实训课程,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实训方面有所依据,提高基地实训效果,促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原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