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创新纪实
发布日期:2011-11-09 08:51

没有大门的学院什么样?这样的学院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失去约束与羁绊的学生将走向哪里?带着种种困惑,记者走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近距离观察这所让学生无奈而来、自信而出的学校。

 

平民院校 布衣教师

 

坚持面向大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是平民院校的初衷,也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自己办学方向的高标准定位。

 

这里不统一服装、不统一被褥,所有费用降到最低;教师定期将学生领到家里过周末,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院长自己拿出3000元资助贫困学生作路费,却不让宣传;两千多名学生毕业时,院长在每个毕业证书上一一签字,并亲手递到学生手中……

 

学生在这里上的第一课是“爱的教育”,爱的同时学会感恩。赴新加坡实习的学生在经历过艰辛和挫折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学校给我这样的锻炼机会,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也许还不知道应该这样长大。”

 

肺腑之言中道出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在这里,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爱,感受到“读书月”、“读书交流会”等给予的知识的力量,感受到作为人应承担的责任。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喜欢将自己称为“布衣教师”,他们与学生的关系近于朋友与家长,他们将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当成了教学的一部分。

 

教学外置 社区耦合

 

“教学外置,社区耦合”,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教以致用,学以致用”,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特有的办学理念。这一崭新的理念无疑为其他高职院校的办学提供了一条出路。

 

“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到教学基地中、到社会中去学习,学以致用,才能与社会融为一体。”该院院长史忠健告诉记者。学习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服务社会,“教学外置,社区耦合”,阐释了高职的走向,也恰到好处地道出高职人的愿望。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联合成立的“海尔学院”;与青岛海信集团联合成立的“海信班”;与青岛交通银行联合成立的“交通银行金融班”;与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成立的“海晶班”,以及目前正在筹办中的与青岛移动公司、青岛啤酒集团、青岛“大炼油”项目等多家单位的联合办学,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进行有效的致用性教学与培训,进行“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正应和了他们“修能、致用”的院训。

 

就业工作 立院之本

 

史忠健认为,“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的第一指标、最重要的指标”,“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院的生命线”。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精神,学院认为有“一技之长”,是学生的“立身之本”,学生“就业工作”是“立院之本”。毕业生就业咨询日、从业指导网、院内双选会、人才交流会、对毕业生回访和用人单位回访等等,一项项措施无不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初次从业率和最终就业率是考核学校、教师最硬的指标。2006届的2535名毕业生,一次从业率达87.34%,已经充分展示了高职的生命力。

 

学生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全力以赴地学习,学院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往、家长的信任。

 

论高度,“灌木草”的确无法与参天大树相比;论作用,也有参天大树所不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其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学院魅力,为莘莘学子开辟出一片希望的田野。在这片田野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学生对未来的希望。(通讯员 张利平 本报记者 陶继新 王树勋)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