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一一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发布日期:2011-06-08 15:33

摘要:本文分析了深职院精品课程的特点,从七个方面探讨了深职院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做法,并从教学管理者角度总结了深职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经验。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
 
1、引言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003年4、5月份,为了配合《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先后下发了(教高[2003]1号)和(教高厅[200313号)文,以此为契机,全国高等院校兴起了一股以深化课程内涵改革,建设精品课程的热潮。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20061 16号)文,全面深刻地阐明了高职教育质量内涵。为落实16号文的精神,从2007年起,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2007)》,评审主管机构也由高教司理工处变为高职高专处,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了实质性变革。截止2008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2467门,其中,高职高专院校614门。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加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仍然十分迫切,意义也更为深远。
    1)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整体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由于起步较晚,真正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明显滞后。或者不能正确处理与本科、中职课程的关系,脱离不了本科课程的框框,学生学习出现严重的听不懂、学不会、大面积不及格现象;或者不能正确区分高职与中职的差别,体现不出高职的“高”,课程内容选择与序化还不能很好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专业局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设什么专业、开设什么课程、如何进行专业建设等,地方与地方、学校与学校之间差异很大;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仅从专业考虑,对专业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站在学校整体角度,会造成混乱;学科内涵与专业个性关系理不清,过于强调个性,易形成课程过多、过乱;由于专业过多,不能形成团队优势,不利于课程建设;设课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教师精力的浪费。
    3)课程管理起点低、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规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水平不高,根本原因还是课程管理水平问题。课程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设课比较混乱,没有真正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设置适合的课程,课程门数较多;课程管理不规范,设课随意、因人设课、课程改变频繁,没有建立起正常的课程开设、审批、废除机制;没有确立课程负责人制度,不利于整合课程建设力量,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课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2、深职院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和现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建校伊始就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通过“专业教学设计”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以“说课”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突出了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强化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课程建设水平日益提升。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2006年,深职院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重点、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合格课程及课程库建设为基础,以加强课程建设管理为保障,着重围绕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校级平台课程(简称“校级平台课”)、支持专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每专业5门左右)、满足培养职业与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素质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每专业10门左右,含核心课程),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按照“稳定一批、优化一批、探索一批”的课程建设思路,拟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300门左右课程标准明确、内容相对稳定、课程信息完善的校级重点课程,100门左右与省级精品课程要求一致的校级精品课程,力争40门左右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0门左右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形成学院优质课程资源。在建设中,深职院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作用,抓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难得机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41门、省级精品课程54门、校级精品课程125门。尤其是随着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2007年和2008年再上新台阶,分别达到11门和16门。
2.1 深职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特点
    1)起步早。03年开始精品课程评选,我们就意识到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发出的信号,课程建设将成为今后专业建设工作的重点,精品课程建设与本科大学同时起步。
    2)入选比例高。2006年以前,上报的课程全部入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的比例达67%,远高于当时全国平均30%左右的水平。2007年,申报的11门课程全部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申报的24门课程中有16门入选,入选比例达到67%。
    3)后劲强。深职院精品课程建设与时俱进,在总结以前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每年都有创新。在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网络资源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课程内涵建设有了新的质的飞跃,围绕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深化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建设,2007年开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新飞跃。
    4)课程特色比较突出。深职院精课程都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除必须的建设规范外,一般体现这样几点:课程比较成熟,有较强的改革基础,课程设计思路清晰,建设特色鲜明;课程资源丰富,信息化水平较高;体现自主学习要求,便利学生自主学习;或课证结合,以职业证书考试为支撑,或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或教学改革特色鲜明,引领高职课程发展方向。
    5)校内竞争“惨烈”。经过多年建设,深职院许多课程都有了比较好的建设基础,目前已经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25 门,由于名额限制,在校内精品课程评选中,要进行“层层筛选”,如果没有自己的“绝活”,很难“冲出校园”,走向全省、全国。
2.2深职院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持续不断的艰苦工作。深职院精品课程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果,与深职院多年来重视课程基础建设,从多方而入手加强课程建设的努力密不可分。
    1)围绕专业教学设计,优化课程体系。建院之初,借鉴加拿大CBE模式,深职院创新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按照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学制、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等线索进行专业教学设计,突破了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置课程的学科教学计划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由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课程组成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3大模块组成的,具有模块化、进阶式、组合型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我们从2000年左右,就在专业主任中开展了“说教学计划”活动,促进了深职院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为契机,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出发,构建了行动导向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了35个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专业教学设计”。
    2)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课程教学设计是深职院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做法,早在2001年,我们就制订了课程设计的指导原则和要点,并在重点课程立项、课堂教学竞赛、金牌教师评选、精品课程立项等活动中广泛引进了“说课”环节,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课程建设工作。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引进“说课”环节,是对深职院以“说课”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的肯定,必将对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普及和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建设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3)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课程特色的根本体现、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落实的怎么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为此,我们制订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要求所有专业都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作为毕业资格要求,逐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水平;完善实践教学设计,强调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化。通过实践项目在计划、大纲、项目单卡、教学进度计划等教学文件中的一致性,落实课内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设计要明确能力要素、实践项目支撑、考核标准及配套设备、设施等。通过以上措施将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4)规范课程建设与管理,提高课程管理水平。①课程规范是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对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课程规范涉及内容广泛:如,设课原则、课程名称、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序列与层次、课程门数、归口单位、课程维护等。为此,深职院先后在2001、2004年和2006年多次进行课程规范工作,在全校广大教师中产生了广泛反响,也使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将原有的4070门课程规范为现有的2450门课程,目前投入运行课程2200多门。②课程管理是课程建设上水平的前提。课程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明晰课程归口管理单位,这是划分课程管理与建设责任的基础,为此要制订课程归口管理办法;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做到课程建设的责、权、利的统一:强化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的课程信息管理,实现对课程管理的分层控制;健全课程开设、入库、废弃的审批与管理,将学术管理与行政
管理结合。
    5)通过教研教改促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研教改是教师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多管齐下”,创造了“一个平台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模式。通过教研教改立项为教师提供平台,几年来共进行各种校级教研教改立项几百项;广泛开展教研室集体研究、新教师入职指导、金牌教师教学示范、教研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探索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正是由于上述研究与改革,学校形成了以“教学做合一”为特色的多种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
    6)加强教材建设,固化教改和课程建设成果。教材是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成果的体现,是教学基础建设工作之一。为此,早在1996年,深职院就成立了教材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高职教材建设的指导原则,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材建设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材建设工作。2001年至今,学校共进行教材建设立项267部,97年至今共出版教材500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01部,出现了一大批高职系列教材、实践教材、精品教材。2008年,深职院共有7部教材入选国家精品教材,在全国本专科院校名列前茅,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较好基础。
    7)不断致力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创造丰富的现代课程教学资源。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起步早,建成的大型校园网络系统有27000多个信息点,全面覆盖三大校区的办公、教学场所,为教师教学信息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电子音像图书极为丰富,现已成为广东省高校C级图书馆;建成了大型的高职教育多媒体资源库,总容量已达近4TB;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持续多年,学校有绝大多数教师获得了教育技术二级证书,100%的教师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半数以上教师拥有自己的个人教学网站;学校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15511工程”,研制开发出一大批网络课程、专业资源库、网络教学课程试验、实训教学录像片、多媒体视听资料等。上述软硬件条件为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优越条件。
3深职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3.1 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规划
    深职院一直重视课程建设,制订了学校课程及精品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并根据实际提出各阶段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将课程建设水平作为对部门、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人事考评;对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完成人进行奖励。
3.2规范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近年来,深职院完善相关文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校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建设程序:第一,设立校级“精品建设课程”项目。每年从校重点课程、15511工程建设课程中择优选择部分课程进行“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立项,这些课程提前一年进行建设,有效保证了建设质量。第二,层层“PK”,优中选优。在学校精品建设组织工作中,我们形成“六步竞争淘汰法”,第1、2步由各二级学院进行,确定推荐学校参评课程名单;第3步由学校进行,入选课程成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第4步入选课程成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第5步入选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第6步入选课程为申报省、国家精品课程。每一次选拔之间有一个间歇期,第l、2步淘汰的课程还可以复活,直接参加第3步选拔。六步竞争淘汰既是精品课程选拔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经验交流过程。第三,精心组织课程建设团队。组建由专业教师和电教信息中心技术人员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分别负责课程内涵建设和技术开发,精心设计网站,体现“五个突出”,即,突出课程特色、突出教育技术应用、突出课程建设成果、突出特色栏目设置、突出可视化和多媒体化。
3.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与示范
    1)解析指标、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请有经验的精品课程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及电教信息中心负责人对申报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进行辅导、培训。对评审指标的含义、重点、实现方式等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课程逐条研究落实,加强建设的针对性。
    2)搭建精品课程建设指导网络平台。学校建立了精品课程建设指导网,设置公告栏,及时公布精品课程建设相关信息;指标解析栏,深入解读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技术指导栏,提供技术帮助与支持;心得体会栏,介绍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下载中心栏,提供各种资料、表格下载帮助;制作团队栏,方便教师与技术人员联系,等等。
    3)组织专门人员对口“帮扶”相关课程建设团队。对一些建设力量比较簿弱的课程团队,指定专人对精品课程准备情况进行跟踪,及时解决教师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并通过定期审定对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4)教务处统筹协调。教务处统筹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所需资源,及时帮助精品课程负责人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作者罗成龙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
摘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