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探讨
发布日期:2011-08-08 10:52

摘 要:从实践操作层面入手,提出了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途径与方法: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设计平台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教学现代化和课程评价社会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分制;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束剑华(1963一),男,江苏丹阳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

 

学分制发源于选课制,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具有较大弹性是选课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分制的本质特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未能把握住学分制的上述本质特征,课程体系与学年制的区别不大,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分制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的发挥。因此,认真研究学分制课程体系的特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融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学分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本文根据我院推进学分制改革和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实践,从操作的层面对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课程体系职业化

课程体系职业化即按照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和应变能力的大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的课程体系应突出综合运用知识的鲜明特色,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根据不同能力模块综合后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术、与技术相关的

文章编号:1001-7518(2006)04-008-03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与岗位相关的法纪要求、与合作相关的人际规则等)。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迥异于普通本科教育“三段式”(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纵向体系,而应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高职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是: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内容(教学大纲)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专业知识先进、实用的原则,并在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设施和手段,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走产教结合的路子。可见,课程体系职业化既是高职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又是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设计平台化

课程设计平台化即把不同课程按照其功能和适用性为若干可以相互支持并能够灵活组装的课程组合(平台),以达到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的目的。课程设计平台化有利于增强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基本不需要重复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不同专业之间的转换;同时还有利于设置不同专业方向及不同专业深度的专业限选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同一专业内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职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如我院在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时,将课程体系设计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公共选修课5个平台 (课程组合),其中文化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全院所有学生相同,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前者一般为必修或限定选修,后者为任意选修,但都必须达到规定学分的要求;专业大类基础课是学习某一专业大类(如种植类、养殖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园林工程类、语言类等)内的各专业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组课程,一般为必修课,学生学习了这组课程后,可在基本不需要重复学习的情况下实现在专业大类内不同专业之间的转换;专业基础课是某一专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生学习了这组课程后,可自主选择该专业内设置的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是满足某一专业内不同职业岗位(群)而开设的若干组课程,学生选择了一组课程实际上是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如园艺技术专业可设置果树生产、果品加工与营销、蔬菜生产、蔬菜加工与营销、观赏植物生产、花卉营销等专业方向,学院也可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的特点、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招生人数的多少,及时调整(增加或减少)专业方向。可见,课程体系的平台化设计.既为学生实行专业转换和选择专业方向提供了可能,也为学校及时根据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方向预留了接口,因此它既是实行学分制后拓展课程体系弹性的有效手段,也是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综合化即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相关知识、技能、职业情感 (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课程内容综合化有利于将人为割裂开来的知识系统化,保持知识及其探究过程的统一性;有利于减少课程内容上的不必要的重复,实现课程集约化;有利于克服学科门类及其内容的增加与总课时的矛盾,使学生在新知识、新观念大量涌现的今天,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职业岗位的整合性对从业者应用多元技术的能力的要求;有利于突出高职课程的应用型特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课程内容综合化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时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我院开发的《种子产业化技术》课程(种植类专业的专业大类必修课)就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种子产业各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将种子法规、植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加工贮藏技术、种子检验技术和种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整合后的综合化课程。需要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应是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科学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拼盘”;同时,在课程综合化的过程中要防止过分“综合”,以免使课程体积变得过大而加大课程管理的难度。

四、专业课程模块化

专业课程模块化即按职业岗位群及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根据必须、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对有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课程。它可以根据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合理调整和重新组合,及时地重建新课程,进而为学生的自由选课提供多种目标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和复合性的要求。此外,课程模块化也是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的重要手段。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优势,便于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也便于学生自主灵活地进行选修。因此专业课程模块化既是突出高职教育实践性的要求,也是实现课程体积小型化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说,专业课程学科性不是很强,应尽可能使之模块化,以充分发挥其优势;而那些学科性、系统性强的普通文化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则不宜采用模块化设计,以免使完整的知识体系被人为地割裂。此外,模块化容易导致过分实用化的倾向,如过分强调可操作的行为技能而忽视基本理论及难以操作的心智技能等,因此在进行课程模块化过程中,应该借鉴CBE中的 DACUM方法,召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

五、课程形式多样化

课程形式多样化即突破学科型课程的课程形式的限制,将实践性课程、各教育环节或“多证制”要求等列入课程体系,赋予学分并严格考核。学分制条件下的课程形式应该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课程形式多样化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对那些内容多、跨度大的必修课可将之进行小型化处理,使每门课程的学分数控制在2—6学分内,以便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并防止引起课程管理上的混乱;二是根据各专业对某一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开发和设置不同类型及不同层次的课程,如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基础的不同要求,将《数学》区分为《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基础数学》又可设置为《数学(一)》、《数学 (二)》、《数学(三)》等深度和难度不同的层次,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三是尽可能多地开出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高质量公选课,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四是精心设计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内容,将此作为活动课程纳入学分制课程体系之中,并赋予相应的学分,进行严格的考核;五是重视隐性课程(如职业氛围、职业道德标准和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开发和管理,使之与显性课程相互适应、相互补充,共同为培养目标服务。

六、课程教学现代化

课程教学现代化即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和以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建立起来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来开展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模式,不仅大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且也使课程的学时大大膨胀,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课程教学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课程小型化和课时压缩后带来的课时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也是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职院校在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时,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坚决摈弃落后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自学辅导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高效的优势,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于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效率,也可以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上网,便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现代化建设,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生产场景下培养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形成职业素养。

七、课程评价社会化

课程评价社会化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课程体系有效性和先进性的有效手段。因此,课程评价社会化既是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在课程改革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课程的评价工作,充分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及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实现课程评价社会化,努力缩小课程体系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主编.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杨黎明.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