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
发布日期:2011-08-08 10:54

摘 要:从订单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提出了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应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即职业人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关系、针对性与适应性的关系、学术内容与职业技术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订单培养;高职课程;改革;建设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培养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弥补了学校所教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课程作为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的载体,则是实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

1.课程建设合作化。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订单人才培养要求企业较早地介入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如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专家与职业学校合作,参与对“准员工”的职业教育,及时传授反映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学生较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2.课程结构模块化。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呈现模块化结构更有利于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所谓课程模块化是将对实现职业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同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与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改变传统的“老三段”课程结构,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订单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模块”五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职业素质、职业指导等;专业必修模块旨在满足岗位核心能力需要,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备选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订单模块旨在根据订单企业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实践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模块组合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时实现了专业方向的调整,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适应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课程内容综合化。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以“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课程的重组整合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围绕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展开,通常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面比较宽;专业课程的整合,围绕着能够“承担该职业的主要的工作任务”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课程综合化并非是简单地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拼凑、合并,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对相关、相似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内容进行综合。综合化课程可以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理论综合化课程;又可以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技能课程;视专业知识科技含量差异,也可以是以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综合化课程。

4.教学方法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方法改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改由“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以及“全真”的职场转换。

5.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基础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而采取工作一学习一工作的方式。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强化学生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给订单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介绍企业文化,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企业、社会去实习、实践等;组建学习团队,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在课外互帮互助,在校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习实训时参加项目任务等,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6.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考核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过分看重试卷和分数,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在专业中的作用,如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则要重点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操作技能,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呈现灵活性、多元化,改变“唯卷唯分”的观念,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论文写作与实验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

二、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处理职业人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关系。订单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以职业岗位 (群)培养目标定向,紧扣订单企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满足订单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间隙、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应具有高等教育相应的课程特征,同时,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观要求我们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确保学生所学领域能够处于领先地位,能够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专业要求,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2.正确处理针对性与适应性的关系。订单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决定了其课程开发须以逆向顺序法为思维方法,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得出若干项能力目标与要求,再将其组合成教学单元或课程。课程设置要求打破学科间壁垒,组成课程模块,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在强调针对性的同时,高职教育还必须强调其适应性,即学生对职业的适应面和对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虽然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进步迅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以及大量新工作岗位不断产生,必将出现较高的换岗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考虑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针对受教育者将面对的职业,关注学生的适岗、应变的就业竞争力。在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岗位迁移能力,注重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结合,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结合,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协调处理学术内容与职业技术的关系。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要打破以工作定向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要将学术的知识和职业的知识与技巧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应将更多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另一方面,必须在职业课程中充分体现本专业最基本的核心原则,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提高核心的学术能力,保证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用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给学生较为宽泛的职业技巧。

4.均衡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强调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受教育者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学科教育的显著特征。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就是要真正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改变在传统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通过重组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使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整个教学课时的50%,并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起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四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与证书融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教师与师傅混合,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标,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

(作者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浙江杭州 310018)

 

参考文献

[1]林 苏.“学做合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02).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苟建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米 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9).

[5]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