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06-08 15:31
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载体,是高职院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种各类合格人才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内容,进而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的依据。坚持就业导向,努力在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加快专业建设,无疑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理性认识,认真查找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也在与地方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中,经历了的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专业数从2005年的532个增加到现在824个.批准备案的专业点数也从3万个增加到近4.5万个。随着专业数量的增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设置盲目性大,建设的地方导向性不足。近年来,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开始以“短、平、快”的方式抢占生源,导致专业设置往往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少为标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以减少中间环节、省时省力为原则,曲解或者“过分”遵从国家有关规定,很少进行社会条件分析和人才市场需求规律的研究。正是由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职业分类变化、职业资格吻合度、人才供求关系变化等情况把握不足,导致学生过份追求就业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专业,甚至出现了今年开设的热门专业,明年就可能遭冷遇的情况。
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强调学校的发展和扩张,却忽略了在保持和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掌握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对各类人才专业的需求信息,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导向这一关键性的环节.导致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差,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在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方面,高职院校缺乏规划和预测,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
专业教学指导机构缺位,行业、企业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目前各专业教学指导机构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课题的研究层面,还没有进入到结合行业特点、社会需求变化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实质阶段,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出现错位的一个因素。高职院校并未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联合开展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工作,导致其对企业、行业所需人才规格、能力的适应性较差,办学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二、把握内涵,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作
深刻理解专业建设的内涵,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起点,对于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具有决定作用。要加强专业建设,必须搞清楚建设的内容,以及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达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也就是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
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社会需求分析、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确定、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建设任务。社会需求分析可从三方面人手:直接调查本专业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根据行业发展规划预测:根据最新突破性技术应用前景进行预测。在确定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中,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和相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加快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重组整合理论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建立起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训练体系和考核(考证)体系。
完善教学基本奈件。师资队伍建设要在师资数量保证教学需要的前提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比例。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不仅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实验实训设备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不断地注重实训设备的完整性与利用率,有条件的还要发动专业教师研究与开发自制实践教学设备。教材建设不仅要求选用教育部、教育厅规划、推荐的质量高且针对性强的教材,而且还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适合当地企业需求、适合本校学生素质能力的校本教材和讲义。
创新培养途径方法。从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等方面人手,不断地探索产学结合的新形式、新方法,拓展产学结合的深度与广度,积累产学结合的好方法、好经验,努力探索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式培养等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看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程度,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成绩来检验。这里牵涉到教师的命题质量与考核方式,命题要科学合理,规范,且有一定的区分度,以保证学生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要积极探索操作考试、教考分离等新的考核方式。二是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强弱。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主要以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成绩和实训基地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考证情况,参加竞赛的获奖情况综合评价。三是看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
突出专业鲜明特色。高职专业建设需要充分利用自己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扬长避短,针对本地区特有行业的特殊需要,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应用性专业,把“人无我有”和“人有我强”作为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目标,努力培育和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专业。这种特色越突出,学校在竞争中就越具独特的优势,形成新的品牌。凡是品牌专业,必然有显明的专业特色。因此,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特色的发掘、培育、积累与推广,努力建设专业品牌,增强学校的含金量。
三、深入思考.正确处理专业建设中的几种关系
专业建设任务艰巨,涉及面广。要搞好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必须处理好以下的几种关系:
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职业性和开放性,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属性。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市场,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专业建设和改革要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要认真分析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人才的现实要求和未来需要,对学校服务面向的重点覆盖区,要摸清优势资源、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方向,结合地方特点,科学地进行人才预测,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使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同时,在面向市场设置专业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如果不考虑学生报考需求,就会招不到学生.就难以维持其生存,实现育人目标和学校发展就成为泡影。可见,职业及其发展趋势、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及生源供给现状与变化,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调整及专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考量。
行政领导与专业指导的关系。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涉及到每一位师生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协调好领导、指导、引导与主导的关系。高职学院应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明确院系两级的建设职责,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方针、政策,协调专业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及时研究并处理在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共性的问题,加强专业建设的宏观决策能力。另外,在专业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专业能力标准由行业、企业协会来制定,积极适应企业、行业对所需人才规格、能力要求的不断调整,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尤其是专业带头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自己的聪明智慧投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协调好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师职称评委会与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专业指导机构的作用。
长期规划与短期调整的关系。制订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对专业建设至关重要。各个专业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制订出本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在制订专业建设规划过程中,各专业必须充分发动本专业的教师深入调查研究.邀请专业对口单位与用人单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论证。专业建设规划一旦制订完毕,必须组织本专业每一位教师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的实质,便于教师自觉地操作和执行,以保证专业建设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机制创新与评建结合的关系。专业的建设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新的过程。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必须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剖析专业建设的状态。对在专业建设中的一些好方法、好措施,要不断地加以肯定,总结经验,挖掘亮点,并加以培育;对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原因,研究改进的办法和措施。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没有现成的可搬可抄的例子,因而其专业建设更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工作。因此,我们在专业建设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并在专业建设中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形成教育研究成果,真正促使专业建出特色、建出品牌。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3、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