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
发布日期:2011-06-09 10:08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龙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和专业管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的逻辑构成和理性选择。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专业建设  高职
    [作者简介]龙伟(1965-),男,湖南双峰县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  娄底  417000)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点,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还不能妥善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对“办什么样的高职专业、如何建设高职专业”等专业建设中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正在研究和探索之中。对此,笔者拟从创新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和专业管理的维度,就如何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谈一些看法。
    一、专业设置创新
    专业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和逻辑起点,是教育与经济之间“服务”与“依靠”关系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看,专业设置的过程是调节学校功能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社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点的转移变化,特别是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知识社会对教育供给的要求,专业设置创新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1.突显市场性要求设置专业,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依据。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确保专业培养目标质量的前提要素。专业设置同企业生产一样,应该是“社会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分析报告、就业率、订单人数和新生报到率作为主要依据,所有专业都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需求分析,并实行动态管理,办好、办大、办强有需求的专业,没有市场需求和就业出路的专业坚决停办。在进行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时,要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并找出学院自身专业建设的优劣态势,认真分析专业内涵应有的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论证预测所设专业、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学生择业志向的满足程度,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的现代化。
    2.突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定位。高职专业创新首先是培养目标的创新,这是第一位的。一个适当的培养目标一定是一个可以落实的培养目标,这不仅表现在目标的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现在人们对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有共识,问题在于:一是如何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技术是在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能的体系。其要旨是对自然或社会进行具体控制和改造,要回答的是“做什么事”、“怎样做事”和“事情做出来有什么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有助于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是人的身心机能。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创造性智力技能。高技能人才实际上是智力技能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备与设施建设、鉴定与评估、教学手段运用都围绕“双证”来进行,使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相应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在一起。二是如何把握某个专业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规格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
    3.突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远远大于其教育属性。高职教育是一种高成本、多投入、强技能的就业导向教育,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它的成就不在学术殿堂,而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区域,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才能使高职院校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真正办出高职教育特色,真正办成企业和用人单位眼中、手中、心中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要从过去较多关注学校自身发展转变到更加关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从过去较多关注学校外延的发展转变到更加关注学校内涵的发展,要从过去较多关注依靠自有资源办高职、依靠政府投入办高职转移到积聚和发挥自身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整合和开发利用社会的物质与智力资源,扩大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走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专业建设道路。
    4.突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内核。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对从事某一职业从业者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课程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综合化、模块化的现代职教课程理念,从职业分析向工作过程分析转变,以此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既强调现实性,又重视前瞻性;既强调课程功能性,又重视课程的针对性,努力做到课程开发讲实际,课程实施重实用,课程管理抓实践,课程评估求实效,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效应和应用效应。(1)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2)专门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属于理论形态,而属于实用技术,具有应用性和实施性,专门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反映“四新”要求,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3)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来进行定向开发②。
    5.突显综合性要求评估专业,是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要求。高职专业评价标准应该是多样的、综合的,既有学术标准又有实践标准,既有学校标准又有社会标准。目前,在高职专业评估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与重理论轻实践两种倾向,对高职教育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高职教育应强调在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设标准与评估标准的统一,同时坚持评估标准的综合性和评估主体的多元化②。
    二、专业教学创新
    专业教学创新是对传统学院式专业教学的扬弃与超越,落实就业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其宗旨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本位,实施有益寸: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
     1.优化培养目标。就业导向教学要求培养目标要主动契合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动态保持与现代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知识跨学科交叉渗透、技能跨工种智能复合的特点相适应,调整优化专业方向,努力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2.优化教学模式。就业导向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专业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专业教学模式。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向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二是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三是要积极推进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的创新,加快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银行”;加快建立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学籍管理办法,加强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四是要兼顾学校教学和企业发展两个方面的需要,调动学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形成学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④。
    3.优化教学内容。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的课程,构建不了学生持续发展的通道。就业导向教学要求既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又要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工作的需求;强调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人教学内容,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4.优化教学方法。就业导向教学要求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系列化的多媒体课件库、投影胶片库、视频信息库、网上试题库,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5.优化教学评价。就业导向教学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平价的—致性。
    6.优化教学队伍。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再理想的专业教学创新方案也必须通过每一位教师的具体工作去实现。就业导向教学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必须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专业管理创新
    1.专业管理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有什么样的管理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专业建设水平。高职院校自主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专业体系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注重从结构方面考察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一致;从规模上考察与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否大体平衡;从质量上考察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从效益上考察专业发展投入是否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这样,高职专业管理才能为高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证⑤。
    2.专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我国高职专业管理组织结构一直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组织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如专业申报受计划控制,专业设置层层审批,环节复杂,甚至在专业名称、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方面都强调刚性管理,减少弹性,造成专业建设与市场脱节,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脱离。随着专业设置权限的下放,高度集中统一的专业管理正在走向以校为主的专业管理,形成高职专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效率。高职院校的专业管理应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院级严格审查专业设置条件,把握专业建设方向;系部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教务处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进行指导协调与监督,以保证专业建设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需求,贴近职业岗位群,贴近技术领域,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3.专业管理队伍的开放建设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创新的高职专业需要创新的管理队伍。高职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应该是开放的,要形成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实践工作者三位一体的结构系统,使专业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高职专业建设管理者要善于调查研究,识别就业需求,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明确专业建设要求,将市场经济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特色专业的创建是专业管理创新的中心任务。形成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不懈追求。高职院校的品牌是依靠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来体现的,而专业建设的水平主要是依靠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设备和服务能力来支撑的,这五项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全力实施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与地方(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以特色专业的发展带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5.专业的整合分流与结构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1)专业的分类整理。当前,要对照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高[2004]4号),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师资等条件,对学校现有高职专业进行分类整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高职院校做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2)专业的结构优化。要在保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与劳动力流向相一致的基础上,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服务经济,以创办优势专业。以特色专业为重点,突出实用性,增强实效性,加快面向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等的专业调整与改造步伐,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体系。
    高职教育始终要面对两个市场: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满足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需求,是目前最典型、最切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际的专业建设创新模式。
 
[注释]
    ①马必学.推进学制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
    ②刘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J].职业技术教育, 2003,(1).
    ③⑤陈家颐.高职专业设置创新与管理体制变革[J].职教通讯, 2003,(4).
    ④戈壁.教育部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