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07-05 09:28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经过近30年的发展,规模上已占据半壁江山,行为上更充满生机活力,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现在已进入内涵建设阶段。进一步认真研究高职教育面向经济社会、面对考生家长,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最直接的微观基础——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揭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并分析强化专业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1.专业的一般概念。一般而言,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分的。据《辞海》的说法,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分类。各专业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如果把它进一步拓展来理解,专业可以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特指专业(指学校教学工作中),即当专业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往往就成为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演变为一种实体,也即“依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业知识教与学的基本单位”。这实际上是说,高等教学中的“专业”概念,是指基于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等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进行分类,依据相适应的特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高等学校(或相应的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2.专业相关的学科与课程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主要是指学术的分类,即按科学知识的性质而划分的知识门类,是专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学科一方面起着目录性的指导作用,规定着人们探索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起着规范的作用。一般而言,一门独立的学科至少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二是有基本完整的理论体系。概括地讲,就是学科是按科学领域和知识体系划分的,而专业则主要是按社会分工和岗位分工设置的。
与专业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课程。一般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即按一定逻辑与联系所形成的课程组合就构成了专业。课程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专业。
3.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如前所述,作为特别意义上的专业,它存在于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之中,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职业学校都有“专业”这一概念。中国人一般都把进入某大学作为进入了某“大门”,而就读某专业.则理解为走进了某“小门”。然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就专业而言,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是遵循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的。因此,学科便成为衡量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带头人则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签,学术研究和学术前沿探索的成果便成为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普通本科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尽管招生中有专业,教学中也有专业分类,但其仍保留着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专业往往沿着学科而建,甚至就是学科的翻版,一个二级学科就是一个专业;二是学科比专业更重要,学科才是高校的生命力;三是高校更重视学科并且主要以学科设置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管理单位。
高等职业教育则不同.它作为一个类型.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工作、社会服务工作都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为基点、为单位,甚至就是唯一的单位。这也就是说,专业是高职学校最基本的微观单位(微观基础),是高职教育存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近年来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和创新
世纪之交,中国实施了以明确导向和目标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战略,并以此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高职教育基本单元的专业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启动了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研制工作,经过努力,形成了包括“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和药品、资源开发和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纺织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19个专业大类专业分类, 二、近年来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和创新
1.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一般认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的。但应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和办学定位是不明确的,在很长时间里,它被视作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而起步并发展起来(直至今天,人们还把高职高专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专科占据着主导地位。诚然,“压缩饼干”式的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快好省,也符合上世纪80年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特征。但专科的专业目录实际上就是本科的专业目录.它以学科为基础.以压缩为手段.便成为高职教育初始阶段专业建设的基本特征,尽管站在今天的时点上看,也许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有过错的,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它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是它解决了有类可循、有业可学、有专可分的问题,满足了当时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二是适应了中周社会和文化认同归属的需要,便于社会和人们接受和理解:三是从形式到内容,从教学到评价,有章可循、可据可依,正因为这样,它满足了高等职业教育初始发展阶段的要求,也是符合中国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逻辑的。
世纪之交,中国实施了以明确导向和目标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战略,并以此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高职教育基本单元的专业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启动了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研制工作,经过努力,形成了包括“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和药品、资源开发和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纺织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19个专业大类专业分类,下设78个专业门类,532种专业的格局。
专业指导目录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体现了高职专业设置的特色,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并具体体现出如下特色:一是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二是适应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实行宽窄并存;三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兼顾统一和自主。它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分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应该说,它对国家实施高职高专教育的宏观管理,对推动高职高专学校规范办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又以教高[2004]1号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统一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国家政策文件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力促进。以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称16号文件)为代表的国家政策文件有力促进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16号文件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在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的同时,第一次系统地规范了专业建设及其要素,明确提出对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建设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国家、省、学校三级分别建立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并强调了专业建设的10个要素,即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建立以专业相联系的职业鉴定机构,建立与专业相协调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专业为基础建立校内外实训、实验和实习基地,以专业为单位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并明确每个专业应该有2名以上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有一个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有一批骨干教师,专业教师要能够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机制等。
3.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巨大推动,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经过3年多的建设,100所建设单位和443个重点建设专业已经确定,15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已经启动,首批28所院校已经验收通过。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除了在促进学校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提高以外,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上进行了较大投入,而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团队建设均以专业(群)为基础,由此形成的以专业为基点,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形成“1221”系统的经验,大大促进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示范建设进程中,突出强调重点专业建设,强调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重点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与创新.以专业为单元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及体系建设,围绕专业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围绕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围绕专业开发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都大大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力推进了学生就业和创业,学生受益目标落到了实处。
三.现阶段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矛盾困惑
客观地讲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虽短,但成绩非常巨大。就专业建设而言,成绩更为突出:一个重视专业建设的高职教育氛围已经形成,一个以专业为核心,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建设机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然而,我们必须看到:
一是高职教育专业的向上延伸和对接问题矛盾突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使人有业、乐业,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办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由于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就业,而且有升学和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得基于社会分工和岗位设置的高职专业与基于学科体系和学术发展为基点的本科、研究生专业之间难以衔接,也使得无数高职毕业生必须重蹈覆辙,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重圆学术教学老路,而且这样做,也使本来还不坚同的高职专业类型又往往容易被非议甚至被打破。
二是高职教育专业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专业建设制度是学校共同遵守的、落实专业建设计划和专业建设方案。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实施与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管理与专业建设评价有效性的一系列规程和行为准则。其中包括国家专业建设制度和学校专业建设制度。从目前情况看,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制度尚未起步,学校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制度:从宏观管理看,专业建设制度不规范、不系统、无章可循的情况非常突出,连专业目录尚在试行之中,更无考核、设置和管理的明确标准,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三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建设不够重视。南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往往简单化地将评价普通本科院校的办法移用到高职院校中。如,评多少学科(学术)带头人.而即使是开展了评价专业带头人的省份,也往往用学科(学术)带头人标准来认定。同时,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既出于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需要,也出于简便的考虑,而往往忽视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在大多数学校都把专业主任作为一个科级干部甚至更低层次来进行管理,甚至进入第四等级即院一分院一系一专业教研室,严重影响了专业建设的开展,也极不利于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质量,更不利于鼓励优秀专业带头人稳定成长和发挥作用。
四是构筑专业过程中的学术化倾向依然存在。从客观上看,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有一个过程,它既需要接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也要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所认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及其主管部门应该注重专业开发和研究及宣传推广。从目前看,虽然,我们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认识问题.但从实践层面上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如高职专业设置上的对应本科学科倾向非常明显:如本科金融学专业对应高职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本科保险学专业对应高职的保险实务专业,本科会计学专业对应高职的会计专业等现象普遍。正因如此,高职教育中基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设置的专业建设特色难以显现,也难以体现出生命力。
五是科学有效的专业建设考评机制尚未建立。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但目前高职院校中设多少专业,设什么专业,在相当程度上仍取决于校领导和教务处负责人的偏好,甚至受某些教师的突发奇想的影响。设置一个专业需要什么条件?应该怎样评估?至今没有科学的办法和政策。尽管我们言必称市场是检验的标准.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起薪率是重要考评依据,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基本专业建设必须科学化、规范化,在行动层面必须有科学、完善、规范的制度安排与操作方案。
四、努力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
根据前面分析,笔者以为,我们应该从可持续发展高度,伞面审视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而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与基点是最为重要的,围绕专业建设构建管理和运行机制则更为紧迫。
1.提高认识:确立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应该充分认识到,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最广泛的生源,事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一是要通过专业来彰显学校属性。专业尤其是品牌和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走向社会的名片和标签:二是要以特色专业彰显学校特色。特色专业就是具有自身优势.能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专业,往往可以建成强势专业.只要与时俱进,相对稳定,办出水平,就能彰显出学校特色;三是以专业建设统领学校发展。尤其是如何围绕专业建设配备师资和管理队伍,围绕专业建立实训实习实验和其他教学条件等等.就能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杠杆。总之,必须把专业建设提高到学校生存、发展、特色培育的高度去认识、把握、考量和投入.防止唯学术型、学科型的不正确做法。
2.调整管理:建立以专业和专业群为基点的学校管理架构。在中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是一个惯例,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受种种教育思潮的影响.系改院成为一股风气,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混淆,模糊了关系。而作为新兴的高职院校,似乎也未能幸免——系改院亦已经成为时尚。在这一改革中,专业不仅被降格而且被淡化,甚至被忽视。笔者以为,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建立高职院校微观(基层)教学单位,应该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科学之举。这就是说,高职院校不一定要实施院系二级管理,而应该实施院一专业(群)部管理体制,即使是院系二级 管理也应严格按专业或专业群划分系级设置,以切实重视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在学校运行和管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突出重点:建立起高水准的专业带头人培养机制。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既是专业教育的设计者,专业市场信息的捕捉者,也是专业教学的组织、实施者,专业学生管理的谋局者,专业教育管理的指挥者,是以专业为单位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调和指挥者,也是对学生实施全方位教学与育人包括招生、就业和日常管理的总设计师,其地位重要.影响巨大,作用显著。学校应该做到:一是提高其地位,尤其是提高其在学校内外部事务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二是改进其待遇,在收入分配、专业建设经费、参与行业企业活动等方面给其足够待遇;三是保障其条件,要在进修提高、出国培训等方面保障专业带头人的工作条件;四是扩大其影响,要为专业带头人成为学校发展名人,成为在社会有影响的名人创造条件,提供可能;五是赋予其权力,专业带头人在聘用专任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分配使用经费等方面赋予足够权力;六是支持其成名,学校在评比先进、推荐各类项目、科研立项等方面要给专业带头人倾斜。
当然,学校也要建立专业带头人竞争机制,要加强专业带头人考核,从而有利于专业带头人健康成长,形成梯队.发挥作用。
4.围绕重心:按专业建设要求进行人、财、物综合投入。在高职院校,如何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如何有效进行投入?我们的观点是围绕专业重心来进行,即“重点专业重点投入,一般专业一般投入,特色专业特别投入,淘汰专业停止投入”。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配置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建立老中青结合、专兼结合教学管理团队:根据专业发展和运行需要,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实验基地:根据专业教育进展,建立学校运行和管理机制。当然,在这过程中.也应认真研究专业群范围内的共享和互通。
5.注重关键:国家建立专业教学公共资源库和重点教材,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角度看,出于服务的考虑,应该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资源库建设,集中全国优势专业教师,采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办法,着力推动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建立可持续发展考核评价机制,使重点专业有基本标准;二是课程和教材建设,采用公开招标的方法,集中业内外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开发若干套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导书,从而有利于各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使用。此两项最好纳入国家计划。
6.强化考核: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专业考核评价制度,从管理角度看,教育行政部门应围绕专业建设开展考核评价制度,对新办学校,设立专业招生准入制度,对办学时间较长的学校,开展重点和特色专业认定评价制度,并定期进行调整,向社会公布,以在促进学校重视专业建设的同时.推动全困范围内专业规范、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形成。这项工作应南教育部门组织,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在社会层面公开进行.
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围绕专业建设强化特色、提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自2000年举办高职教育以来.一直重视专业建设,以为基础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形成、质量的提高视专业建设,以此为基础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形成、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铸就,其做法是:
一是确立专业在学校基本单元、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地位,使专业成为学校发展和运行核心、中心和重心。学校以专业(群)建立两级管理机制。
二是确立专业带头人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倡导让专业带头人成为学校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最高,最受领导、教师和学生尊重的人,并拥有人、财、物各项权力。
三是建立专业带头人公开选拔、培养和考核管理机制,明条件,公开选,明职责,厚待遇,严考核,多鼓励,促进了专业带头人队伍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以专业为单位建立三结合育人团队,包括以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建立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和素质技能类教师三结合的育人团队。实施从招生到就业的一条龙、一体化、一站式管理。
五是建立专业带头人职业生涯发展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使专业带头人(尤其是重点和特色专业带头人)从管理层面进人中层,赋予一定的教学事务的决策权,并增强其执行权,从社会上进入各类代表和委员会成员(包括教代会主席团),增强其话语权;从学术发展卜创造条件让专业带头人多参加学术会议和行业专业活动,成为各类协会成员,增强其影响力。
六是构建有利于运行和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建立行业(企业)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校内实训基地(中心),建立以专业为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专业相结合的产学合作公司,培训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等等,同时也确保专业建设人财物投入,促进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重视专业建设,对推动学院成为国家第一批28所示范高职院校产生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
[3]马树超,范 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08).
[4]王前新,严 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J].教学探索,2008(01).
[5]吴智泉,江小明.教育学视角下的高职专业分类研究[J].职教论坛,2009(01).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0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