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可谓是典型的“小故事大智慧”,仔细拜读后感触颇深。拜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现如今似乎已经无需思考,“内事不决百度一下,外事不解谷歌一番”,我们已经习惯了寸步不离电脑,习惯了与手机耳鬓厮磨。但是养成好的思考习惯是做为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故事告诉我们与人交流时需要转换思维角度,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做为管理者就会特别重视自己不容他人冒犯的“权威”,假如有人冒犯,轻则对人生气,重则“置人死地”。但是,“权威”真正不可冒犯么?在冒犯之后,只有一条对冒犯者惩罚的路么?以宽广的胸怀去处理“冒犯权威”的人,其实这样做更能树立权威。 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和学生的对立面中走出来,不要总是以一个强势姿态去管理学生,要用更多的平等交流去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思想问题解决了,那么行为自然而然会改变,我们要始终认为其实他们并不是坏孩子。我们期望我们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就要把他当成我们期待的样子对待,因我们的暗示,他就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变成我们所期望的样子。简单的一句话,对于说的人来说,或许如行云掠过。但对于听的人来说,有时,却能温暖其一生。 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要巧妙运用好群众力量。好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管理的生力军,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普通学生的作用,或者可以换一种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那么我们的管理将更加有效。 变罚为奖的方式同样可以将学生的表现突出体现出来。甚至比一味的“罚”更有效。仔细分析问题的根结在哪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引导的作用永远会比出现问题再去当救火队员更有效,靠堵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汽车工程学院沙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