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打造职教品牌的“法宝”
发布日期:2011-07-07 14:33

走进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你会对眼前看到的略感失望,校园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新的教学楼,各项基础设施看上去都有些年头了。看到的景象与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大一致。不要紧,如果你再去看看校园里的实习实训基地,你就会睁大眼睛,吃惊地发现,这些外表看似普普通通的实训室里,摆放的可都是“宝贝”。

这些“宝贝”就是当下最先进的实训设备。“近几年来,我们把本该用来改善学院基础设施的资金,都投入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了,共计有5000多万元。”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建民说。

试想一下,如果把5000多万资金用于改善校园环境,那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校园。然而,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们眼里,学生、家长、企业都是我们的顾客,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顾客满意。”王建民说,“怎样才能让顾客满意?那就是要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学生。”

在学院领导看来,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必须要有一流的实训基地,要让实训设备与企业的设备接轨,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需要,受企业欢迎。为此,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流实习实训基地。“我们认为,把钱用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算是真正用在刀刃上了。”王建民说。

在实习实训设备配置上,该学院始终坚持与企业生产设备无缝对接,始终坚持按通用性强、技术含量高、前瞻性、持久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来购置设备。在学院的实训基地里,所看到的全部是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数控模拟设备、30接点模拟仿真软件、线切割、双控透明教学实验考核电梯、变频调速装置、机床电器考核装置、可编程实验装置、电工电子各类实训设备、焊接专业设备、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和多媒体及计算机等设备。这些设备可加工航空、航天设备的空间曲面零件,是目前新疆最好的数控加工中心之一。购置的电工电子类实习实训先进设备,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系统,有机融合了电工、电子、单片机、PLC、变频等实训功能,达到操作、模拟、仿真三个层次的培训,使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具现代化。

如今,20个校内实训中心、35个实验室,可同时为学生提供1200多个实训工位,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在一流的设备上动手操作。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让教师掌握的技能与企业一线同步

“我们引以为骄傲的,是学院拥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所掌握的技能和实践教学都能够做到与企业生产一线同步,所以,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一上岗就能操作,实现了无缝对接。”王建民说。

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认为,教师的技能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如果不能与企业同步,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为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学院始终坚持实施“双师型”工程,通过实训基地以及让教师到企业一线去,给教师提供与企业生产同步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学院搭建起了“校企融合,专兼协作,动态优化”的教学团队建设平台,加强教师成长过程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课程、实践条件、教材建设以及实践锻炼、资源整合、职业教学能力,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转岗培训,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

通过努力,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教师“能上讲台,能进工厂,既是好老师,又是好师傅”的目标。同时,学院还送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行业态势,积累教学经验,着力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近3年,引进教师28人,培训教师276人次。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由5%提高到近22%。学院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假期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双师型培训,并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收到良好效果。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7%。已聘请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170人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队伍稳定,专兼比例接近1∶1。

教学团队素质高、技能强。唐学军、郭红刚老师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梁传君等2名教师获2项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尚雪莲等6名教师获6项全国技能大赛三等奖,王辉、刘海初等6名教师获6项全国技能大赛优胜奖,丁伟老师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先进实验教师称号。胡海鹰等3名教师主编公开发行教材4部;熊新荣等3名教师任副主编公开发行教材3部;顾旭等11名教师参编公开发行教材11部;王芙菱老师主编自治区高校地方特色和民文教材1部;教师自编校内教材20部。承担自治区重点课题6个。

目前,该学院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70%以上,平均年龄为35岁左右,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全国及自治区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

有了好的教师队伍,不愁培养不出好的学生。这几年,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成为企业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引企入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让95%的学生在校内就拥有实际生产经历

在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家名叫新疆农达清选机械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这家企业是学院引进来的,学院提供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操作训练。学生在这里既进行实训操作,又生产产品。

王建民说:“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了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贯穿其中的培养方案。学生进校后,在确保校内企业经营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有计划进入企业实施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到企业后,首先认识实习,获得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第一学年,经过一轮认识实习后,在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指导下,编组进入各生产环节进行实践操作实习,以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取证实习,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第三学年顶岗生产实习,以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

由于教学过程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纪律意识。

有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做的课件获得了95分的好成绩,可是当他把这个课件在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时候,却是一个废品。为什么呢?生产产品不能有丝毫差错,差一点就是废品,不能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质量意识一下子提高了。

还有的学生平常上课认为迟到几分钟没有关系,可是在企业里,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企业有企业的规定。“引厂入校”,让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变成企业的员工,那么处处都得按照企业的规定来要求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教学上,学院把企业引进学院,把课堂办到车间,与企业共同管理和经营,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凸显“五合一”特色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车间和教室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作业和产品合一,育人和创收合一。

过去“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方式在这里变成了真刀真枪的现场演练,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到了“两个零距离对接”,即:专业建设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对接,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有由数控加工、普通机械加工、焊接等7个车间组成的生产型实习工厂,年产值达500余万。重视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达引企入校办学模式。把企业办在校内,把课堂搬到车间。公司以学院的实训基地为加工车间,仅2010年,创造产值800余万元。产品销往区内粮食主产区,并远销到哈萨克斯坦。

在产教结合方面,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全面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赢得企业支持,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目前,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1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学院先后开办了“中通班”、“有色班”、“金特班”、“雷沃制造班”、“大贺装饰班”、“昆仑轮胎班”、“新天龙班”、“汇通分电班”等,定向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并成功输送部分毕业生前往沿海地区就业。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同时还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费,并优先录用顶岗实习的学生就业;学院把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不仅使学院了解到企业的最新用人理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共赢的目标。

在近几年,学院代表队在全国及自治区各类技能大赛上,先后有89人次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88人次获自治区级一、二、三等奖。近3年,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企业的满意度达95%以上,实现了“出口畅、进口旺”的可喜局面。(转载《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