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撰写新设专业论证报告时,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的和系统的论证,社会需求论证需要在内容、论证方和论证方法三个方面保持科学性和客观性。过去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短缺形势下,开设新专业只要被批准,就能得到招生指标,就能招到生源,那时高校论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办学条件。现在生源急剧下降,就业长期困难,计划开设新专业的高校要非常小心,做好需求论证,不要只求拿到上级的批准,却因为毕业生就业不好导致生源无继,给高校的投资造成巨大的浪费。现在上级审批单位也会更关注社会需要,而不只是关注办学条件。麦可思在新设专业的社会需求论证方面给高校提供下述建议。
一、论证内容
1.社会需求测算
分析高校新设专业的目标就业市场,目标就业市场可以是全国的,也可以是相邻省份或本省的。就业市场的分析内容包括该专业就业流向的产业、职业、地域、企业类型,分析在目标市场的其他高校该专业现有的就业数量:连续几年的在目标产业、目标职业和目标地域的就业数量。同时,分析其他高校该专业毕业生在目标市场的平均薪酬、专业对口率、离职率等就业质量指标。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对新专业的目标就业市场进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目标就业市场的需求现状。分析国家和地方的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加速变化,参考用人单位调查,结合历史需求数据,预测该专业的目标就业市场的需求数量。考虑到相近专业的可替代性,要对相近专业进行可替代性分析。如果开设的专业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无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可供借鉴分析,可以用相近专业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或者根据该全新专业计划服务的行业、职业、地域、企业类型,锁定目前该类人才供应链上的专业,分析其应届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
2.该专业提供方分析(竞争分析)
分析目前已经开设有该专业的其他高校,这些高校是未来本校新专业的竞争方。这个竞争一是招生的竞争,包括生源地分析;二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三是培养质量的竞争。分析竞争方现有的招生、培养和就业的优势和劣势,避其锋芒,定位本校新设专业的招生、培养和就业特点,找出应对方法。定位的独特内容和方式的特点。也就是新设专业在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细分定位,由此带来了生源竞争和培养的细分特色。竞争分析可以帮助学校确定新设专业的独特定位,从而避免出现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同质化”竞争,这种竞争中的后来者即使具有更好的培养水平也往往是失败者,因为同质化竞争中的“先行者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不属于后来者,这种先行者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源供应地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社会既定认同上。注意,大学毕业生培养和就业是流动的,大学生不必在生源地读书、不必在高校所在地工作。“高校世界是平的”,没有任何高校能够指望垄断生源和就业市场。
3.社会需求对课程设置和教学的要求分析
按照目标就业产业、职业和企业类型对新设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来修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例如一个高校要新设机械工程类专业,目标就业市场确定为江苏省钢铁产业的机械工程技术员,就需要了解江苏省钢铁行业对机械工程技术员的职业任务、基本能力、核心知识、任职资格等,根据这些要求来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本高校新设专业的目标就业市场所需的机械工程类毕业生的能力与知识。
二、论证方与论证方法
仅由新设专业的教师去论证社会需求是不够的,因为专业老师并没有掌握分析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其利益所在也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容易误导高校和政府审批方。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的实证研究方法才可以保证社会需求的论证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采取走访用人单位和个案分析的方法是一个好的补充研究,可以让需求分析更丰富。麦可思积累了四届上百万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数据库,包括全国和各省,覆盖了中国本科和高职的所有专业、就业行业、职业、地区的就业市场数据,以及生源、能力与知识数据,可用于高校新设专业的目标就业市场分析和竞争方分析;麦可思有中国大学生从事的652个职业的职业要求表,包括每个职业的主要任务、基本能力、核心知识、任职资格等要求可用于高校新设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参考。
摘自《高等职业教育》,作者:王伯庆,麦可思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