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要具有争创一流的意识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同时还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高职 精品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曲洪山,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于雷,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国家级精品课《粮油品质检验》主讲人,研究方向为粮油储检技术。(辽宁 沈阳 110036)
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深化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职精品课程的重要途径。
一、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应当服从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为前提,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打造出能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必须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几年来,我院以教育部文件指示精神为指导,在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从2002年开始,选择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学前教育两个专业作为改革试点。在试点专业的带动下,全院各专业都进行了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粮食专业主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交替”的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探索分层次教学;会计专业实行了“分段制十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实行了模块化教学,并尝试了“订单式”教育;物业系实行了“情景逼近式”教学模式等等。2002年省教育厅启动了第一批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项目,我院组织广大教师积极申报,经教育厅评审通过,我院主持6个项目,参与9个项目,其中《粮油储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现已结题,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另有《高职学生素质及其培养的研究》等3个研究项目被评为辽宁省首批教育科学“十五”优秀成果。我院还十分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组织广大教师申报院级教改项目20多项,其中5项被师范大学批准为校级教改立项。通过广泛深入的教学改革,广大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其特征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普遍树立起职业教育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并自觉地贯彻到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建设当中去,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一个院级、校级(师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梯度结构已经初步形成。改革引领了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建设又促进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二、精品课程建设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建院伊始,我们就提出了“争创省内—流、国内知名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它是建立在对党和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方针政策的深入学习和对我国高职事业发展前景的理性思考之上的。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已占有相当规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办好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周济部长指出:“教育的高水平应该而且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上,高等职业教育同样能办成一流的教育。”2003年开始评选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的时候,按上级规定,没有省级改革试点专业的学校,原则上不具备参评资格,如若申报,则各项评审指标均需达到一流水平。当时我院申报的改革试点专业尚未批下来,但我们并未因此而放弃这次机会,而是以勇于进取的态度,积极参与。在全院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粮油品质检验》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同时,我们狠抓精品课程的机制建设和硬件建设。为了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召开了全院精品课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总结和推广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学院制定了《2004—2007年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其中包含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提出每年建设3—5门院级精
品课程,四年建成15~20门精品课程,要求各系部都要有计划地抓好精品课程建设。我们还加强了教学管理和评教工作,开发了教学测评软件。出台了精品课奖励办法,分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个档次进行奖励,全力支持和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所需的资金。同时,建立校园网,充实电教工作的人力资源。所有这些,都为精品课程建设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机制和物质条件。现在,一个树立精品意识、争创精品课程的氛围已经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发挥了机制效应。
三、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解读高职精品课程的内涵,也就是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的内涵,即“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而贯穿这“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就是精品课程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就是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学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1.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从教人员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即我们所说的“双师型”教师。我们在这方面有两个做法:一是有计划地对我们的教师进行“双师型”培养,让他们在企业的一线生产岗位进行技能实训。二是聘请本行业的知名专家、技术能手上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受生产岗位的实践技能训练。由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者组成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构成上的另一个特点。因为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懂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做什么”。为此,实验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与主讲教师一样,也是师资队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高职课程建设要围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实用性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突出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前卫的岗位技术,必须保证与生产实践的“零距离”,它的内容体系要与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证融通”。如,我们在《粮油品质检验》这门专业课中,讲授的是刚刚颁布的最新的国家粮油技术标准,并将国际上先进的粮油品质标准也融入了教学内容中。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尽可能地创造生产实践环境,让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教师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考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实训等,并提倡和鼓励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教学。
4.教材建设。除选用国家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外,我们还鼓励教师编写有高职特色的教材。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训教材三者构成了我们的专业教材体系。从编写大纲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确定与编写,都请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专家把关,保证教材内容新鲜、适用。教材从内容到次序都打破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特征,紧紧围绕岗位技能的培养展开。其突出特征是:它的内容就是岗位生产实际的内容,它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操作技能的阐述,是一种类似于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技能手册”。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已经重要到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的地位上了。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它的教学过程必须有生产岗位的技术情境去保证,学生技能的获得只有在实际的生产岗位上才能实现。全院建立了20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又建立了70多个校企合作基地,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年会,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问题。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的粮食专业,是校企合作开展得最好的。粮食专业先后开发建立了10多个校外生产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实现了全部集中安排。这些基地和学校有校企合作的合同保障,企业都是那些设备先进、管理完善、运作良好的现代粮油企业。几年来,校企之间的双赢合作,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得到了一般只有毕业后才能得到的“社会性”、“岗位化”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处于预就业状态。我们的好多学生,就是在生产实习中认识了企业、培养了技能,也得到了企业的了解与认可,毕业后就在企业直接就业。我们的粮油专业,也正是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得到了企业家的认可。每到学生毕业前,企业老总们都会主动到校预聘毕业生,甚至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买方市场”局面。
总之,精品课程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主线,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我院跻身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行列,表明我院在课程建设上步人了新的阶段,更坚定了我们争当一流高职院校的信心。然而,如何发挥精品课的示范指导作用,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打造更多的精品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