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怀着特别的期待站在讲台前,迎接2025级新同学的到来,开启我们共同的第一堂课——《Python程序设计》。偌大的机房座无虚席,当我迎上同学们清澈而专注的目光时,我感受到了那份对新知识的好奇与对大学生活的憧憬。简单的开场后,我们直入主题,当一行简单的代码print(“Hello World!”) 被输入,屏幕上整齐地跳出问候语时,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惊喜的赞叹声。那一刻,作为教师的成就感与欣慰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个程序的运行,更是他们探索数字世界的第一步。
为了确保所有同学,尤其是零基础的同学能平稳入门,本节课设计了一套梯度式教学方案。我们从最基础的开发环境配置讲起,一步步引导到简单的代码编写。在实践环节,我们不仅停留在文字输出,还通过调用简单的绘图库,让同学们亲手绘制出彩色的螺旋图案。当一个个独特的图案在各自的屏幕上绽放,我看到许多同学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脸,并兴奋地与邻座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这种即时的正向反馈,正是编程教学独特的魅力,它让抽象的逻辑变得可视、可感,极大地激发了初学者的兴趣。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下课之后,有几位同学主动留下来与我交流,他们的问题已经超越了课堂内容,关切地询问Python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这种由第一堂课点燃的、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是大学教育中最珍贵的火花。它告诉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和兴趣的引领。
展望未来的教学,我将继续深化“案例驱动”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贴近生活的有趣项目,引导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编程精髓。我坚信,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灌输,而在于点燃和赋能。我期待与2025级的新同学们一起,在Python这个简洁而强大的世界里,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帮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里发现逻辑之美,找到属于自己的创造力与无限可能。我们的旅程,刚刚开始。
初审:刘旭
复审:刘永波
终审:杨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