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怎样度过
发布日期:2017-12-05 13:09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迷茫的时期,你或许会对学校灰心,会对学校或这或那的不满意,但是同学们既然你选择了这所学校那就充满自信,充满阳光去面对她。还是那句老话“任何一个学校都有最好的学生,北大清华也有败类”关键还要靠你们自己去奋斗了。人不可能都进清华北大,很大一部分同学会进入到各个省市的普通高校中去。也许,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学校时,你会觉得跟你理想中大学的模样偏差太大。请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你已经是这所学校的一员了。当然,你可以选择退学然后去复读,那我祝福你有更好的前程!如果选择留下,那么千万不要天天怨天尤人了。大学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受教育的场所,我们今后的发展如何,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努力,与大学的模样无关。园林式学校固然美丽,普通小院未尝不是另一种风景?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给大家一些忠告:

      关于学习。别信高年级同学所谓的“大一要好好玩,以后就没机会了”之类的鬼话。大一是为将来奠定基础的最关键的一年,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今后几年的任何事情。每年新生入学,老生们都喜欢上门兜售一些自以为是的经验。这其中,有真诚的忠告,但也有颓废的思想。也许,他会对你说有些科目没什么重要,学不学无所谓。也许他会对你说没事,考前一个月突击一下,准过。一个“过”字,就是他们说的中心意思。要知道,成绩是自己的,并会归入档案,这在将来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佐证。什么能表明你在学校的表现?只能是成绩,其他都是虚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我们不是为了考试及格才读书的,不是吗?

      关于社团。新生一到,各个社团的招新也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先别急着报名,摸摸情况再说。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社团。参加社团不要太多,一个就足够了。比如我,大一时加入了学校的外联部,后来做了部长。这份工作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现在工作了,才突然发现原来在大学外联部工作的这段日子真的好有意义呀。

     关于网络。也许大家不信,我是上了大学才知道电脑是怎么开机的。可现在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就已经开始上网。时代发展太快,网络渗透太快。所以我们没必要强调什么不要上网之类的口号,那也不现实。只要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就可以了,但是同学们千万不可沉迷网络游戏呀!! 切记~~切记。很多很聪明的学生都倒在了网络游戏里了,当然我自己的学生也有这种情况,我也是痛心不已。

     关于爱情。本不应该说这个,因为我觉得作为教师不应该谈这种敏感的话题。但还是要提一下,大学跟恋爱没有必然的联系。别以为终于上了大学,我要先好好谈个恋爱什么的。缘来了,我们珍惜;缘未至,不可强求。为了恋爱而恋爱,只能是伤人伤己。

     关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对大一的学生来说,需要认真处理的不只是与追求和被追求者,现实和未来的关系,还有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也是个小社会而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外面的世界所特有的机遇冲突,大一是一个人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是培养合作意识的理想起点。 首先,这里有着未来很多年都会起作用的社会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心智和胸怀,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四年后的走向,甚至会影响到你一生的发展。虽然三言两语并不能说清楚人际关系的种种,但有两点是可以确知的,那就是,人际关系首先是一种心理关系,其次是一种资源关系。 我的长辈曾经告诉过我 :(一个与怀疑你,嫉妒你,讨厌你甚至在想方设法折腾你的人相处的绝招)----那就是主动出击,阳光般地去接近他,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

     一是使对方有机会了解你,而通过有效的沟通,90%以上的人际关系问题都会得到及时的化解,特别是在你风头正劲的时候,就更需要谦虚一些,耐心一些。

      二是在气势上压倒真的想与你过不去的人,以自己的从容映衬出对方的局促。

     三是赢得旁观者的喝彩,即便不能争取到对方,你至少可以让其他人感受到你的阳光与大气,从而获提全局的支持与主动。 好了,谈的太多了,如果你还觉得迷茫,那么我给你做了一个计划,如果可行那就这样做吧:

     1.大一一定要学好外语,高数(考研用)

     2.大二上学期cet4 计算机2级

     3.大二下学期cet6 计算机3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预祝你学有所成,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你的贡献。

                                                                                                                                                                                                                            撰稿人:郭永正

                                                                                                                                                                                                                            通讯作者: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