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重要回信精神
发布日期:2018-01-11 16:53

       导员李仙收到山东圣翰财贸学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并展开本次班。
导员李仙讲:日前,山东省高校工委转发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的具体安排如下:
、学习时间
1月9日、10日晚自习
、参加人员
全体辅导员、全体学生。在外实习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无需报
送材料。
       三、学习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分组学习讨论,5 人一小组,文章学习后,每人发
表学习感受,小组学习讨论时间不低于15 分钟。班级选派1名学生
代表做会议记录,要求图文并茂,观点鲜明,填写《学习会议记录》。
经过全班分组讨论,每班形成一篇学习感受,不低于800字,需明确
论点论据,语句通顺。
讨论话题予以参考:
0为什么说到“我来自中国,内心就会底气十足”?
2 如何把个人奋斗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
3怎样才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为当代大学生,怎样“志存高远、德才并重”?
   围绕着这这些问题,班级同学之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激烈的讨论,同学们上网了解2017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回信,勉励他们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并向所有海外学人致以节日问候。
   在大家了解了之后,畅所欲言,并谈了自己的认识,有一个小组说到“说到‘我来自中国’,内心底气十足”,“读完习主席的回信,我很受鼓舞。回信正值2017年年末,那时我正回顾留学生活,并展望新一年的学习,习主席的回信是给海外中国留学生最好的新年礼物。”在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赵婧楠,是泰中留学生与学者联合会媒体部部长,她表示,“习主席回信也是给海外所有中国留学生最深情的勉励,指明了我们青年一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肩负的责任与担当”。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语言学院研究生修竹谈道,“习主席回信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关怀,这份光荣和喜悦,为海外学子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一个多世纪前,当时的海外留学前辈未曾感受到祖国强大带来的支撑,1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海外学子中的一员,每当说到‘我来自中国’时,内心总有一份十足的底气。”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学联会主席刘晨说,作为留学生应该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海外学子要把个人奋斗与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立志以自身所学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不辜负习主席在回信中对留学生提出的期望。
   在德国已经度过6年留学时光的盘旋表示,正是无数先辈的奋斗造就了中国留学生如今更优越的条件与更高的起点,“先辈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抗争,心中坚守着报国的信念,成为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使得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后又一次站了起来”,“每个人的光芒或许微弱,但无数道光芒汇聚在一起,就可以与日月争辉”。
   “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习主席回信当天,作为中国驻俄使馆教育处官方微信平台“留学俄罗斯”的主编,在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硕博连读的曹若琪第一时间编发了回信原文和相关新闻,微信朋友圈当即引起一股转发学习热潮,很多同学转发并附上自己的感受,俄罗斯各高校的中国留学生论坛群也随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习主席回信中希望中国留学生“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表述,令曹若琪尤为振奋。她说,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全面对接,习主席的勉励更让自己有了具体的目标:成为中俄经贸领域里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具有更广阔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读完博士后归国,以真才实学报国!
   另一个小组认为,留学青年只有做到习主席回信中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三有”,才能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深入研究中泰两国人文科学,更好地适应祖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习主席在信中希望‘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这句殷切希望将是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好好学知识、长本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栋梁;作为年轻人,我们要有理想、有朝气,担负起祖国的未来;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民间交往的使者,搭建中外沟通的桥梁!”
   “把个人奋斗与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目前正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国家公派留学生滕腾表示,“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召唤我们每一名华夏儿女奋勇开拓。作为青年留学生,把自己这股涓涓细流汇入实现中国梦的浩瀚大海,才会有永恒的生机。”
                                                                                                                                                                                                                                                                                                                                                       撰稿人:张玲玲
                                                                                                                                                                                                                                                                                                                                                       通讯作者: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