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应突出四个关键
发布日期:2024-03-15 08:09

       当前,职业教育已经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高职院校应直面新的矛盾与挑战,构建“思政课程”显性灌输和“课程思政”隐性渗透的思政教育新体系,形成思政教育“大合唱”格局,培养适应当下和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增强适应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长效化”机制
       高职院校党委应当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党委的全面领导与部署,制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相关实施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二级学院落实推进”的协同工作格局,围绕重要关键环节,制订行动计划,压实压紧责任,设置开展课程思政情况的考核激励指标,形成政策导向,营造良好局面,确保见功见效。制定教师党支部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细则,组织教师党员带头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探索。鼓励成立多元化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或团队,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统筹规划,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每门课程之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知识、技能和素养(包括思政元素)目标,从而实现三维目标贯通,推动专业、课程深度协同,实现全专业、全课程协同育人。
       二、强化育人主体,打造“全先生”队伍
       教师是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核心。高职院校教师既要重视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又要切实提高政治意识和思想素质,弥补思政教育能力的短板,需要从唤醒“思政意识”和提升“思政能力”两方面入手,提高教师队伍思政素质,引导落实课程思政,打造“全先生”队伍。高职院校应深入实施“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通过将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育人职责人人肩负、育德使命门门落实”的意识。柔性引导可以通过加强交流互动,营造“教书”与“育人”统一的教学文化,引导教师的“思政自觉”。刚性约束主要是指制度约束,通过建立标准、完善制度、加强督导、改革评价,促进教师增强思政意识、提升思政能力、养成思政习惯。高职院校应当鼓励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相关领域专家等组成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团队,通过教学攻关、集中备课、协同合作等方式,挖掘各门课程思政元素,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实现全员协同育人。
       三、深化教学改革,破解“两张皮”难题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思政”,课程是载体,教学是途径。深化教学改革,破解专业课程与思政课之间“两张皮”的问题,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体包括确定目标、挖掘元素、丰富资源、改进方法、改革评价等。确定目标,是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与培养目标相吻合、与专业属性相契合、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原则,科学确定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目标。挖掘元素,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课程内容框架,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以各门课程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挖掘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元素图谱。丰富资源,是指整合专业思想、相关政策、产业成果、名人(名匠、能手)事迹、热点事件等资源所承载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库。改进方法,主要是落实“互联网+教育”的要求,发挥智能化优势,找准切入点,深化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竞赛、党课、社团活动等各种渠道,开展项目式教学、沙龙式教学、示范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获得感,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此外,应当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采集学习行为与行动表现数据,数智融合,智能分析培育成效,为学生个体成长画像,不断深化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等改革,实现全过程协同育人。
       四、突出示范引领,营造“学赶超”氛围
       针对不同专业发展不同步的现实情况,要允许差异化发展。在优势专业中优先试点,设置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鼓励名师和骨干教师率先垂范,积累经验后推广。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建设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充分交流课程思政经验。开展“一个学院、一个思政特色品牌”建设活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营造思政育人“争优创先”氛围。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校内外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好氛围,不断提升认可度。做好标兵、模范、优秀团队等评选工作,选树典型,发挥楷模的示范作用。(节选自《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