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4-01 11:09
一、架构多元共生的治理机制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归根到底是一个如何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作用、深入开展产教融合育人的问题,科学的治理体系是其中的核心与灵魂。要明确构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宏观治理的框架体系,主要任务在于加强政府机构之间的通力协作,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政府作为权威机构,必须明确自身工作任务,统筹协调人社、发改、国资、工信、财政、税务等政府机构,划分相关政府机构的责权利,规范各政府机构的行为,落实责任制。定期组织召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有利于科学确立各方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管理、监督和决策的权利。此外,也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组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进行全过程指导,以导促改,包括指导遴选培养主体、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培养质量评估等”。全过程指导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组织实施工作。从整体而言,要健全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各居其位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多元治理机制。通过多方合力共建,充分理解各自的角色功能定位,不仅能够强化各方主体的责任意识,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明确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主体任务,有利于构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实践路径的基本框架。
二、践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发源于德国双元制,各国均对此进行了深度探索。工作过程导向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整合,以工作过程的模式序化知识。在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中,遵循“以工作标准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的工作过程导向性原则。第一,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企业项目+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职业素质,以融合型课堂模式加强过程化管理,在培育过程中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校企双方以某一个具体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为目标任务,构建虚拟仿真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用生产任务指导教学安排。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融会运用知识的能力;用工艺要求指导技能训练,对接职业岗位,使得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拥有上岗后可以直接进行工作实操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第三,在教学场所上,以“校区+厂区”双区联合的形式,在厂区主要依托现代学徒制的职工培训中心、见习车间及实习设备,由企业进行管理;在校区是指在职业院校进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通过校企共建教学资源的方式,进行针对性教学,定位于专业与产业、行业的精准对接,从而满足行业企业需求。
三、优化项目课程体系设计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主线的项目课程体系对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更新课程体系设计理念。紧密结合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管理创新等领域发展,让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并具备未来数字化趋势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注重适用实践性,以实际工作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应对实际工作中所需技能。服务于多样化、差异化的学生群体,尊重学生特长和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将工匠精神嵌入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劳动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创新课程体系设计范式。为师生提供企业和教学双向场景有机融合的项目课程范式。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课程项目与企业项目结合起来。课程内容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同时,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将技能证书教学内容融入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针对相关技能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深入研讨,制定周密实施计划,以标准引领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四、打造“双师型”教学混编团队
师资团队是确保教育教学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关键,“现场工程师”项目在师资团队方面,着力于强化“双师”结构优化,主要以“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为中心,采用企业支持、学校支援的形式,打造高质量“混编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优势特长,实现互相补充、共同成长。在理论教学层面,由职业院校选派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和丰富教学经验,同时具有实际工作经历、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的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实践教学层面,主要由企业从重要岗位上精选高技能人才,借助于原有的师徒结对的点对点培养,优化升级形成实践性教师团队,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生产工艺及操作流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将一线生产中的工作知识融入现场工程师培养教学全过程。
五、强化人才培养评价改革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需要具备面对生产过程中复杂问题能够进行一定程度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需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品格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性评价加以相应的衡量。在评价方式上以定性、定量、综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采用校内评估和企业评估相结合,校内评估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包括企业师傅评价和企业车间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而且对学生个体的增值性发展及其潜能进行关注;在评价过程上强调平时考核、实践考核、期中期末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包括教师、学生、师傅;在评价标准上,以文化考核、专业考核、岗位考核、德育考核等多项标准为准绳,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期)